3月23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历时3小时为一名慢性冠状动脉严重闭塞的老人成功实施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为老人解除了病痛。
高龄老人平时心累气短,没成想病变如此严重
家住郫都区的杨婆婆今年76岁,平时喜欢跳坝坝舞,自从3年前检查出冠心病以来,自感心累气短逐渐加重,爬楼最是明显,最近整天愁眉苦脸,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老人女儿察觉后,于3月20日将杨婆婆送入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杨婆婆心脏上三支主要供血血管,有两支血管狭窄超过90%,另外一支血管完全闭塞,已经是最严重的冠心病。
医生建议转上级医院,老人全家毅然选择信任
血管堵塞如此严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造影结果报告出来后,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专家刘天虎主任医师、副院长许锋成副主任医师以及龚厚文主治医师立即展开详细病情讨论,认为杨婆婆血管病变太严重且非常复杂,加之年迈,使得内科介入治疗难度非常大,尤其是闭塞血管,成功开通的机率不到50%,外科开胸手术更是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不利因素,遂建议杨婆婆去上级医院行搭桥手术。杨婆婆却对主治医生龚厚文说道:“前不久小区邻居也是冠心病在区人民医院做了支架植入手术,效果非常好”,与家人商议少许后,杨婆婆与家属选择信任区人民医院专家,决定在我院行冠脉介入手术治疗。
院长亲自带队,制定详细手术方案
杨婆婆及家属的极度信任赋予了医务人员极大地信心和勇气,专家们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治疗方案中,考虑病情如此严重,加之血管堵塞情况复杂,稍有差错将危急生命,在区内能治疗此类疾病实属罕见,对我院是一个极大地技术挑战。
慢性闭塞病变是冠心病最后的堡垒,要想攻克其难度可想而知,介入开通闭塞病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正向与逆向,无论哪种方式,术中均有可能发生导丝穿孔、夹层、心包填塞等风险。医院心血管疾病专家都非常重视杨婆婆的治疗方案,刘院长亲自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病史,分析了杨婆婆的造影片,与全科人员共同制定了三个手术方案,并亲自全程参与手术。
手术前
方案一:先解决回旋支狭窄部分(回旋支中远段狭窄99%)、狭窄90%的前降支择期处理,再尝试正向开通闭塞的右冠状动脉。
方案二:直接正向处理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左边的回旋支及前降支择期处理。
方案三:如果正向进攻不能开通右冠,可以尝试从左边逆向开通,但该方案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闭塞的右冠远端血供来自左侧的侧枝循环,一旦做左边出现无复流等情况,右边就没有血流,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
上下一心不言败,过硬技术和汗水终换奇迹出现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案制定,3月23日,杨婆婆推进了介入导管室。手术开始先按方案一处理,导管到位、导丝顺利通过回旋支狭窄部位到达远段,一切都如预想一样顺利,球囊扩张回旋支狭窄部位,刘院长小心翼翼加大气压,10、12、16、20,“哎呀!”,刘院长突然说出了这两个字,大家瞬间绷紧了神经,发现球囊不能完全打开,如果球囊扩张不开,就意味着支架会膨胀不全,这种情况是不能放支架的。没想到一开始就出了这么大一个难题,这时,主刀医生龚厚文考虑狭窄部位可能是由于严重钙化,所以一般球囊难以扩张开来,于是选择换一个非顺应性球囊进行高压扩张16、18、26大气压,终于扩张开来,顺利植入支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距离手术成功还差一大截。
手术后
接下来需要打通右冠状动脉,这可是块硬骨头,正向导丝很难通过闭塞段,一旦导丝不能通过,意味着手术失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半小时、一小时…导丝纹丝不动,龚医生决定换一种方式,采用导丝升级技术,由软导丝逐渐过渡到最硬导丝,2小时过去了,终于初见成效,导丝举步维艰,但还是没有完全通过闭塞段,手术台上的刘院长早已汗流浃背。如果此时退缩导丝,意味着手术失败,刘院长及龚医生不愿放弃,再艰难也要向前爬行。经过长达3小时的不懈努力,导丝终于到达闭塞血管远端,最后成功植入支架,开通了闭塞血管,那一瞬间,所有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3日后完善相关检查,血流通畅无并发症,随即杨婆婆带着满脸笑容出院。
尽管杨婆婆满怀笑容出院,对医务人员称赞有加,但此类手术在区人民医院已经多次成功开展,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医务人员精益求精的信念不谋而合,将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动区人民医院医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龚厚文 许锋成 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