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缺心眼”来形容人考虑不周,但如果真多长了个“心眼”,却是件可能要命的事儿,说的正是这类压根不知道自己有病的“健康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近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在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再次取得新突破,在导管室主任李刚指导下成功开展医院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顺利为患者“补心”,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此类手术的开展,开创了该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先河。
患者黄女士(化姓)已年近60,退休后生活无忧无虑,但近两年常常在活动后出现心累、气促不适,自己感觉活动耐力也大不如从前,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真应了那句话“不服老不行”,这不就是上了年纪的表现么!黄女士这样想,也就一直未予以重视,直至半年前,反复胸闷、气促症状明显加重,就连上二楼都感觉很费劲,但并没有任何疼痛和感冒症状表现,还是未进行就医。一周前,黄女士在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且出现喘息,活动后气促症状更加严重,这才意识到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于是黄女士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询问病史发现,患者不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但却表现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决定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结果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黄女士这才知道原来有块“心病”已经伴随自己近60年,家属非常疑惑,在身体内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病”,这还能治好吗?
导管室主任李刚介绍,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房间隔)发育不全遗留缺损造成左右心房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多数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儿童时期可频繁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但活动不受限,成年后才表现为活动时气促、心悸、乏力等,绝大多数患者40岁以后症状加重,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黄女士随即被收住入医院心血管内科,导管室主任李刚立即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指征,与科室介入团队进行了严谨细致地病情分析和讨论,决定建议为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以改善患者症状。“由于左右心房压力差,导致左心房血流部分流向右侧,现在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将一个有双盘结构的封堵器放置在房缺处,封堵器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牢牢地卡在患者的房间隔上,阻断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途径,房缺也就治愈了,该手术治疗具有创伤轻、恢复快、根治性及无需体外循环等优点。”病例讨论时李刚主任说道。
与此同时,科室介入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在李刚主任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征得同意后,近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黄女士被送入介入导管室接收治疗。消毒、铺巾后,在李刚主任现场指导下,于患者右腹股沟处穿刺,通过二维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引导导丝,封堵器输送系统小心翼翼将封堵器通过房间隔左房面,打开封堵器,在超声及X光透视下精准定位、稳固后,释放封堵器,封堵良好,手术成功,整个过程历时近60分钟。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目前已康复出院。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近年新兴的治疗该类疾病前沿技术,该院成功开展医院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标志着医院的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也意味着医院能更好地为区域内该类心脏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