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由于头部轻微外伤导致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患者为老年人,一月前头部在柜门上轻微磕了一下,伤后无明显不适,未引起重视。3周后,患者感觉头胀痛,记忆力大不如以前,反应也慢了,说话也不利索,家里人不放心,送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医生说需要做手术,这把一家人吓惨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些老年人逐渐感觉到肢体活动不利,或者说话口齿不清,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脑梗塞”,很简单嘛,输输液、活活血就行了,然而应用活血药物后病情却逐渐加重,直至到医院做了头CT后,才发现原来是埋伏已久的硬膜下血肿长大了。到底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何会让人分辨不清?今天我们就特别邀请到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谢洪伟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什么?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周以上出现头痛、呕吐及轻偏瘫、失语等局灶体征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脑萎缩病人,起因一般为颅脑外伤所致,尤其老年人常常因为头部轻微外伤(磕碰)即可成为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导致脑皮质与硬脑膜间隙变大,介于脑皮质和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更容易因轻微的头外伤或头颅相对运动产生的剪切力而破裂,导致硬膜下血肿,早期因血量较小,往往没有症状。
此疾病开始并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那要怎样发现?
不仅患者自身很少会引起注意,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很容易被贻误,该病也很容易被医生忽视或混淆,经常会被遗忘。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在3周后,随着出血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形成颅内高压,才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精神障碍或局灶性脑功能缺损如失语、智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
老年人腿脚不利落、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等,这不就是“老年痴呆”的症状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比如老年病人很多以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精神症状或大小便失禁起病,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有些以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头痛加重起病,常被误诊为脑中风。老年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颅腔内有较大的可供代偿的腔隙,在血肿的初期极易被忽视,当血肿长到出现症状需要手术时,往往都已很大,甚至出现昏迷。
如何明确诊断和治疗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头部CT和磁共振下即可明确诊断,因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血肿包膜,包膜形成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所以治疗一般首选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不需要开颅手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只需在头皮切开3-5cm,颅骨钻一个小孔,在血肿腔内置入一枚引流管进行冲洗并引流,总体损伤很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少部分病人需要全麻开颅清血肿,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大。钻孔术后注意要多躺一段时间,头部处于相对低位,这样利于血肿更好引流,也利于脑复张,减小血肿复发机率。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急性出血可能,如果发生急性出血,就不是简单钻孔可以解决的,需要急诊开颅才行,所以发现有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确颅内高压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大多预后良好。
老年人应该怎么预防呢?
在这里提醒家里有老人的广大朋友们,老人如出现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近期没有或者有轻微头外伤,而既往又没有高血压、脑缺血发作等病史,尤其是经常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警惕老人患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尽快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救治时机。(刘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