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医护团队在多学科协作下,将一名年过七旬气管切开长达360天的脑出血患者的导管成功拔除。目前,患者能够自主咳嗽咳痰,气管切开处伤口已完全愈合,并于鼻饲管拔除后吃下带管一年多以来第一顿完整的美食。
据悉,患者王爷爷(化名)今年75岁,于一年前突发意识障碍,前往成都市就医,诊断为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自主咳嗽排痰,遂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患者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且伴有吞咽功能障碍,不能自主进食,予以鼻饲管进食。住院期间医务人员曾反复尝试为患者堵管、拔管,但均未成功。
前不久,患者转入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入院时检查发现鼻饲管在位通畅,气管切开导管通畅,因肺部感染,患者痰多仍不能自行排除。针对这一情况,科室主任高淑清立即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并讨论制定出个体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患者目前药物治疗已属次要,主要是在医护人员与家属的配合下,循序渐进地为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并加大叩背、吸痰力度,让肺部感染情况逐渐好转,在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再尝试考虑堵管、拔管。”高主任如是说。
根据康复治疗方案,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差,科室物理治疗师主要进行运动及感觉康复;针对患者心肺功能差,不能自主咳嗽排痰,心肺治疗师主要对患者气道及痰液进行管理,加强肺功能训练,帮助患者自主咳嗽、排痰;患者吞咽功能障碍,长期鼻饲管进食,言语吞咽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团队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制订了痰液登记表,为家属进行康复健康指导,让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康复治疗中。同时,医护人员每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评定,主管医生再根据评定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就这样,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王爷爷的呼吸功能得到极大改善,已达到了拔管条件,但考虑到患者有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为确保患者安全,科室邀请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会诊,就患者的气管切开拔管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一致认为患者拔管条件成熟,可以进行试堵管,并拔管。不久,在多科室协作下成功为患者拔管,拔管后医护人员守护在患者身边,直到患者能自主咳嗽排痰,生命体征平稳,在场医护人员及家属心中紧绷的那根弦才慢慢松懈下来。
拔管虽然很成功,然而,还有另外一个难题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王爷爷患病一年多以来一直经鼻饲管进食,吞咽功能退化严重,在医院住院期间曾几次拔除鼻饲管均宣告失败。面对这一难题,高主任决定继续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在保持鼻饲管进食同时,每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多次少量经口进食,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训练,吞咽功能终于恢复至能自主控制,再次尝试拔除鼻饲管,患者完全能自主经口吃完一顿饭,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王爷爷终于摆脱了鼻饲管,现已康复出院。
据高主任介绍,此例患者是医院康复科成立以来遇到的气管切开术后带管时间最长,且成功拔管的患者。该患者的成功治愈,为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性的拔管方法,更标志着医院在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