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精英

穷山沟的“傻子”医生乡村医生坚守深山40年

点击数:2342│更新时间:2014-02-10 09:58:32│【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穷山沟的“傻子”医生乡村医生坚守深山40年
 
 

  跋山涉水 风雨无阻  乡村天使坚守深山40年
  安居区马家乡9村7组,地处重庆市、花岩乡、大安乡三地交界处。这里群山耸立,条件格外恶劣,每当有人生病求医问诊无比艰难。
  40多年前,王学元成为了这里的一名乡村医生,背着药箱为村民的健康护航。
  此后数十年,他一直行走在这片大山里,忍受着没有澡堂、时常停电和孤独寂寞,始终坚守在这里行医悬壶,守护着乡亲的健康。
  如今,他已由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成为了双鬓染霜的老者,年过花甲已过退休年龄的他,却依然执着地坚守在这片大山中……
  穷山沟里来了个“傻子”医生
  马家乡9村村卫生室坐落于群山之中,设备简陋,条件艰苦,距离乡镇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1970年,卫生室叫合作医疗站,当时有3个医生。1982年土地改革之后,医疗站解散,医生只能自己投钱建立起卫生站。另外2人因为收入问题离开了,后面来的几个医生都因条件艰苦而放弃了,只有王学元坚持了下来。
  “一个村一般只有一个乡村医生,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一个乡村医生坚守一个村40年,这一辈子我只见过这一例。”附近村民提起王学元,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贫穷闭塞,这个村的村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小孩吃大人的药,用成人的量;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不能及时就医,小病拖成大病是常有的事。同时,由于地处大山腹地,长年气候潮湿,风湿病成为侵蚀村民身体的一大顽症。一些村民四十刚过,骨骼就发生变形。“这里太穷了,所以我必须留在这里!”王学元说。
  在很多人看来,王学元就是个“傻医生”,放着城里好条件不去享福,偏偏跑到山里来受罪。他给乡亲们治病,随喊随到,几十年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他用那些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
  精湛医术挽救无数生命
  “最初这里的人接生剪脐带,都是把竹块用刀削锋利之后直接割,这是乡里的土办法,但是竹块带有很多细菌,用这种方法接生的婴儿容易得破伤风,夭折率比较高。”王学元告诉记者,“当时我不会接生,哪家有人要生孩子了都是到乡里去请的接生婆,我看到那个着急啊。”回忆刚到村里的情形,王学元叹气道:“那时候村里死个娃娃,死个孕妇正常得很,因为大山太封闭了,村里的人对于死亡也见怪不怪了!”但是作为一名医生,王学元最希望的是自己医术可以再高一点,这样病人的痛苦就能减轻一点,死亡率也能低一点。
  王学元的嫂子是做接生工作的,王学元为了解决村里新生婴儿夭折率的问题专程找到嫂子,向她学习如何接生,再结合自己学习的西医手术消毒方式,把“新法接生”带进了大山。
  “我自己花钱去买了手术刀、卫生剪、脐血带再用双氧水消毒,山里的气温到晚上都很低,刚出生的新生儿如果体质不好,我都会模仿大医院的暖箱给婴儿保温。用了‘新法接生’以后,我接生的婴儿都没问题,存活率百分之百。”王学元说道。不仅如此,平时业余时间,王学元也经常翻看医疗书籍,学习老年疾病、慢性病的诊治方法。他觉着,要改变穷山村落后的现状,必须要这里的人都健康,这样才能用双手去致富。
  40多年从未休一个假期
  提起王学元,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都认识他,而且连他的手机号码都背得滚瓜烂熟。王学元说,村民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打电话给他,而王学元每次一接到电话,就会翻山越岭赶去给村民看病。
  因为留守马甲乡9村7组的大多数都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为给一个病人看病王学元经常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因为在山里的病人出入不方便,复诊也得王学元走到他们家里去。“以前山里是完全没有路的,上山下山都是靠手拉树干,脚踩树桩,白天能看见还行,晚上要走去看病,经常都要摔几跤。还没给人看到病,自己倒先摔成个病人了。现在条件好了,几年前村干部带了点人来开了一条土路,总算是有点路可以供人行走了。”
  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王学元都会风雨无阻上门诊治。王学元说,这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是在路上度过的,没有一个假期,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山路上行走……
  为病人“倒贴钱”的好医生
  9村是一个贫困村,许多村民付不起医药费,有的甚至一两块钱都要赊账。久而久之,欠的账越来越多。而为了乡亲们的健康,王学元想尽一切办法给乡亲们垫付医药费。
  郑维英是王学元众多病人当中的一个。她是一个患有侏儒症的残疾人,是村里的五保户,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她告诉记者,以前“五保”没有申请下来的时候,别说看病吃药,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她看病的药费都是王学元自己倒贴的。“他不收我钱,我都不好意思来看病了。”郑维英告诉记者,有段时间自己实在不好意思去王学元那里拿药了,王学元却主动来找她并大声训斥她:“你要是明天再不到我这里拿药,我马上就收拾包包走了,不回来了。”郑维英一听吓了一跳,要是王学元因为她而走,那村里人还不得恨死她啊。于是,第二天她只好乖乖地去找王学元看病拿药。
  40多年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当记者问起王学元这些年具体贴了多少药费时,王学元抓抓头,想了半天才回答记者说:“具体多少谁去记啊,乡里乡亲的哪家没个困难,救人要紧,哪管那么多。”据了解,王学元家庭并不富裕,如今他每月也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而他的工资,几乎无偿地都倒贴给了村民……
  放弃退休他选择坚守
  据马家乡卫生院医生严华章介绍,王学元本来已到退休年龄,他本来是可以去城里享福的。他的儿子在西眉教书,儿媳妇在蓬溪教书,他们在遂宁有一套房子,现在她老伴在遂宁带孙子。但是王学元却固执地坚持留了下来,与家人分隔两地。“待了几十年,我哪里舍得我的乡亲们嘛,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王学元说。
  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他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很少。“有好多次除夕夜,我去遂宁和儿子儿媳老伴儿团聚,患者需要我出诊,我只有放下碗筷就走,根本顾及不到家人的感受。”说起这些,王学元眼角闪着泪花的同时更有自豪:“我几乎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有一个节假日,但是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和认可,我感到很幸福,活得也很有价值。”问及一个人待在深山有没有想念家人时,王学元默默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平时要是没人看病,空下来我就会翻出孙子的照片来看,不晓得小家伙长胖点没得哦。”
  王学元说,他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马家乡。他说,他一生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遂宁;在遂宁待得最长的时间,就是2天。对于未来,他说他将一直坚守在这里,为村民的健康护航,直到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中国文明网-遂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