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融媒发布

屏山创新医改 让人人病有所医

点击数:1856│更新时间:2014-05-29 07:40:03│【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屏山创新医改 让人人病有所医
 镶嵌在宜宾市的西部、四川省的南缘,环境优美的屏山,由于自然与人文的原因,一些地方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引不进、留不住”基层卫生人员,已成为长期以来制约屏山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屏山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医联体”的模式,解决留人和用人的问题,同时采用医院、医生、病人健康双签约的方法,为病人打造自己的“定制医生”。
  模式推行一年多以来,屏山县已签约259个村和14个社区,签约乡村医生238名,签约居民近7万户,约27万人,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家庭医生,人人有健康服务。如今,屏山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工作和乡村(社区)医生健康双签约服务工作经验将在全市、全省推广。这样的模式,有什么好处?近日,记者走进屏山县实地调查。
  医生有编制 基层上班无顾虑
  5月14日,是屏山县大乘镇的赶场天。上午,在大乘镇中心卫生院里,佘佳欣医生的诊室里患者已排起了队。34岁的佘佳欣以前是乐山沙湾一家卫生院的临聘医生,去年4月,当他看到屏山县公招医生“编制在县城、工作在乡镇”的信息后,马上报了名,通过考试成为屏山县自“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后公招录取的第一批医生。
  “是屏山县的优厚政策吸引了我,来这里不仅解决了我的身份问题,成为一名编制内的医生,而且我干得好的话,5年后我就可以直接流动到县里上班了。”如今,佘佳欣把全家都搬到了屏山县。
  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基层卫生人员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2013年前,全县卫生院缺编率达45%。屏边彝族乡卫生院17年来仅有院长一人具备执业资格,他需要负责全乡4000多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院长面临着退休,卫生院几乎要关门了。
  基层卫生院少医生,对于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一件大难事。要是遇到卫生院的医生不在,他们就得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山路到其他乡镇卫生院或者县里去看病。“卫生院招不到人,有多方面的原因,条件艰苦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很多人怕一旦到了卫生院就可能终生留在乡镇了。”屏山县常务副县长石进告诉记者,从屏山县的情况看,必须首先解决有人看病的问题,其次是要解决医务人员能力提升问题。
  难题有突破“县招乡用,身份留人”
  2013年初,屏山探索出“医联体”的模式,让屏山县的卫生建设有了新突破,让群众尝到了甜头。
  “医联体”全称医院联合体,是屏山县“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的主要载体,县里把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3个县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个片区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分别包干全县所有的15个卫生院和所属的村卫生站,各层面的医疗机构形成联合体,实现全面管理。屏山县卫生局局长张崇宾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将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卫生院发展的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指标,都直接成为考核“医联体”的指标。
  为使卫生院得到发展,牵头医院就要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调配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还可随时到牵头医院进修学习。
  在人事制度上,医联体按照“编制在县、岗位在乡,编制在乡、岗位在村”的模式,将卫生院的编制统一到牵头医院里。对外招聘时,新招医生的编制都在县上,如果招来的人工作满5年,表现优异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就可以回到县级医疗机构工作。
  去年4月,屏山县实施了改革后的首次乡镇卫生医务人员公招,原计划招68人,实际招聘了34人。但去年8月第二次公招时,计划招34人,报名人数达155人,实际招聘33人。往年无人报考的新安镇卫生院3个岗位,这次吸引了34名报考者。“有了新机制,现在卫生院充满了活力。”大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艳龙说。
  村医双签约 村民看病不用愁
  5月15日下午5点半,大乘镇三合村32岁的村医生罗家兵骑着摩托车回家了。家里有4间房子,两间用来做村卫生站,另两间用于住宿。
  罗家兵告诉记者:“无论白天晚上,只要有村民打电话来,我就要出诊。”今年4月,他已与村里的610位村民签了“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的医疗服务协议,如果不能认真服务这些村民,村医生就拿不到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金。
  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模式下,屏山县不仅解决了乡卫生院的人员问题,也解决了村卫生站的人员。今年3月,全县100%的村都拥有了自己的村医生,全面消除了医疗空白村。
  据介绍,一名村医生在考核合格后,加上村卫生站定额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一次性诊疗费等,一年有3万-4万元的收入,这成为吸引村医生的一个因素。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县已有近7万户26.9万人,即92.7%的村居民与村(社区)医生签了约,享受家庭医疗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