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不断强化产儿科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水平,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绿色救治通道。同时,医院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综合实力,多学科协作对各种病症的快速诊断、正确处理及多学科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出色解决了区域特殊病例、疑难病例的救治难题。
上下联动,远程会诊助力大病不出区
七月中旬,刚刚出生的“小圆圆”因羊水粪染存在高危因素,第一时间被送往新生儿科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吸氧、监测血饱和度等治疗。
晚上九点,新生儿科值班医生曾丽娜突然接到检验科报告危急值电话,患儿肌酸激酶(CK)高达27022U/L(正常值是18.0-198.0U/L),已超出正常高值的136倍,曾丽娜立即将这一异常指标上报给科室主任,并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不排除遗传代谢疾病的可能,必要时需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但家属拒绝转院,坚持在医院进行治疗。
经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肌三联等检查后,排除心肌炎症可能,但患儿CK值仍居高不下,最高时达191332U/L,儿科主任唐建军、新生儿科主任邓涛及科室骨干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决定利用医院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妇女儿童互联网医院的优势资源,开展远程视频会诊来解决目前的难题。
远程会诊中,唐主任详细描述了患儿的病程和救治情况,提出了目前治疗遇到的困惑和瓶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莉博士详细了解了患儿的各项指标,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初步考虑患儿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方案。新生儿科医生按照专家方案进行营养心肌等积极治疗,每天多次查房,密切观察宝宝病情变化,护士们每时每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随时调节暖箱的温湿度,定期翻身。
2天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CK值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指标,于是科室再次通过远程会诊为其预约华西专家,为出院后复诊提供准备。
远程视频会诊为医院疑难病例的医疗指导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上下联动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零距离”服务和临床指导。同时通过远程在线答疑解惑的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医护人员诊疗技术水平,规范诊疗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出生仅1050g,多学科联合托起生命的重量
近日,医院新生儿科迎来一名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浩浩”,出生仅1050g,出生后反应差,哭声小,而且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呻吟,医务人员立即将其转入保温箱治疗。
宝宝一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便出现了呼吸暂停,情况紧急,新生儿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唐建军主任、邓涛主任为组长的抢救团队,超声科、放射科和营养科医师闻讯赶来,协同配合,立即予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开放静脉通路,气管导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患儿低氧血症逐渐得到缓解。
不久后,宝宝又出现严重病理性黄疸,予蓝光治疗后好转,第四天黄疸退至正常范围。但在停止蓝光照射后,患儿经皮胆红素反复升高,出现黄疸反弹,排除溶血病和败血症的可能性后,继续采取蓝光等积极治疗,经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日以继夜的细心救治,黄疸症状终于得到控制。
“浩浩”出生后同时还面临着喂养难关,体重低,病情重,查体发现患儿存在“软腭裂”,于是只能通过鼻饲管置管微量喂养慢慢过渡到经口喂养的方式,从3ml/3h逐次缓慢增加,但“浩浩”却在这时给医护人员又出了个“大难题”,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奶量增加缓慢,宝宝营养问题亟待解决。经科室讨论,决定为患儿进行PICC置管,进行肠外营养供给,同时实施袋鼠式护理,缓解患儿和妈妈的情绪。
经过产科、新生儿科等多科室医护人员40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浩浩”有惊无险度过各种难关,奶量由最初的3ml,慢慢地增加到26ml,体重也由刚出生的1050克增加到1860克,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满意。
有医联体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有强大的产科团队保驾护航,有新生儿科、营养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不畏挑战、密切合作,帮助危重症新生儿、早产宝宝们平安度过层层难关,充分展现了医院对产科及新生儿科危重病人的综合救治能力,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了母婴安全。(田洁、黄明星、医师报陈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