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医院日门诊量最高达600余人次,呼吸、感染等相关专业门诊量大幅增长,发热门诊日接诊量最高峰达200余人次。急诊科每天的患者数量从90人次/日,上升至最高峰的240人次/日,抢救工作量是平时的3倍,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已爆满......随着新政策的调整,疫情防控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五通桥区人民医院顶住重重压力和困难,全力以赴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
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为了更加有力地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医院党委多次组织召开新冠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调度会,对当前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摸底和研判,对救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度剖析;对医院目前设备、药物、各类耗材情况进行核实,要求对储备相对不足的设备和药物积极采购,尽全力满足病人救治需要;制定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诊治工作手册(试行第一版)》;医院新冠防控决策领导小组统筹全院新冠患者救治和资源调度工作,下设四个专项工作组:入院服务工作组、物资调配工作组、医疗及危重症救治工作组、员工关爱及行风纪检组。同时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成立了新冠院级专家救治组,要求强化病人分级分类救治,优先保证危重患者的救治需求,加快床位周转,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优化救治流程,以多学科诊疗的方式指导各救治小组开展工作
集全院之力做好“四集中”
为确保院内危重患者得到妥善救治,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医院因时因势,快速应变,全面强化应对举措。按照分类分层诊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规范诊疗的原则,实施“四集中”即集中床位、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集中床位:伴随着疫情高峰和季节性因素,新冠感染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患者日渐增多,床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我院迅速扩大床位规模。实行“全院一张床”,由入院服务工作组统筹全院床位资源,进行床位协调,负责做好患者入科工作。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科间协作模式,各科室全面收治新冠患者;优先安排留观患者入院,尤其是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者第一时间协调收治于重症医学科。通过“集中床位”模式,在医院现有收治床位300张基础上扩张了42张床位,同时保证床位高效周转,最大限度地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集中专家:打破医生专业界限,全院各科一线医师搭配协作,组建新冠院级专家MDT救治组,每天开展全院危重症患者多学科诊疗及紧急救治指导工作。多学科团队覆盖呼吸、心脑血管、消化、外科、内分泌、血液及重症医学等专业,康复、中医等科室也全程参与。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各司其职、各展专长,大大提高重症患者的医疗质量。组建新冠夜间专家巡查组,开展全院夜间巡诊巡查,随时了解全院危重症患者情况,及时筛查出重症集中精力加以治疗,大幅提升了呼吸系统急诊患者的救治能力。
集中资源:整合医院现有资源,实行科室任务分工及临床科室结对帮扶共同收治患者。设立内、外科“结对帮扶” 机制,充分用好每张病床,将病情单一、严重程度较轻的患者收治于外科病房,由结对的内科科室对外科收治的患者进行查房、会诊和指导治疗,将医院的每一张病床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患者。“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后,部分相对较轻的患者转往外科病房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得以集中收治需要使用呼吸机、高流量吸氧等治疗措施的病情复杂、严重程度较重的患者。
集中救治:按照临床预警指标、基础疾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我们将新冠患者细分到外科系统和内科系统,同时在各个科室内,设置了普通病房和重症病房。科室普通病房按正常诊疗秩序维持运营,重症病房则由医院救治小组统一管理。确立了“集中救治,危重细分”救治原则,经过机制优化,医院各科室的床位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改善了重症患者收治困难的情况。
全力保障物资供给 筑牢医疗支撑防线
压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救治上,全院医疗物资和药品需求也呈井喷式增长。为保障就诊患者的用药需求,由医院副院长牵头,组建物资调配工作组,统筹安排仪器设备、药品等的采购和调配工作。采购部门分工合作,千方百计扩宽进药渠道;门诊药房采取限量限购的临时管控手段,让更多患者能够获得药品。同时,多渠道采购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等重症医疗设备,保障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五医人”一直在全力以赴
成倍暴增的工作量,都要靠每一个五医人的坚持,可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病毒对他们的侵袭一样也没有少。从半个月前,陆续就有相当数量的医务人员出现感染,很多一线科室战斗力减弱,但五医人仍然拼尽全力,毫不懈怠!“我们要集全院之力打赢这场攻坚战,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一场战斗,能够多救治一个就是一个,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医院党委书记杨远志掷地有声地说道。
面对当前形势,医院举全院之力,坚持“全院一盘棋”,打破学科壁垒、统筹医疗资源,不断优化流程、强化人力、灵活调度,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朋友的就诊需求。(胡玉立、医师报陈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