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曾经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1993年,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挥毫题字,为“乐山市中医院脾胃病专科”题写了科名。30年来,这个科室已发展成为乐山医学历史上第一个既有博士生导师、又成功培养出博士的三甲医院专科。他们传承的“嘉州中医滋脾疗法”被批准为四川中医内科历史上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他们还创立了中医“两论”(脾阴论、疗效论),荣获“德厚乡梓,名出夔门,高行励节,医名远播”的美誉。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从这里涌现,为乐山中医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甚至赢得了外国元首的致敬。
如今,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经过多年传承创新与发展,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理念,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文化宣扬等方面卯足干劲,统筹规划,协同推进,脾胃病科已建成为集门诊、住院、内镜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四川省脾胃病区域诊疗中心、四川省中医药防治胰腺炎分中心,还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融合的“乐中医模式”声名远播,成为见证医院发展、展示医院形象的一张生动名片。
名医引领铸名科
显著的临床疗效、卓越的学术地位以及汇聚的精英中医名家,共同构成了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作为优势专科的核心要素,为该科室披上了一层近乎传奇的色彩。
今天,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名医汇聚、人才济济。从中医“脾阴论”和“疗效论”创建者、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颁者汤一新;到全国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代学术经验传承人、四川省名中医、乐山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医博士张志华,再到科室副主任冯军、唐佳艳、副主任医师毛甜甜、付天祥、胡峻彰、汤实……等,科室构建了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医疗团队。作为学科的领航者,汤一新始终以身作则,积极履行国家师承指导老师的职责和使命,带领门下弟子深耕专业,传授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这种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精神,在不断与时俱进、层层推进中,生动展现了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对中医药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与追求。
汤一新是原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专家吴咸中院士的关门弟子,被百岁高龄的吴老赞誉为“中医学者中的科学家”。二十世纪70年代,汤一新总结并归纳了“嘉州中医滋脾疗法”,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中医脾阴学专著《中医脾阴学说研究》,确立了脾阴虚证和相关兼症的选用药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滋脾疗法体系,这一创新使得临床上诸多疑难病的治疗化变得更为容易,填补了国内外的相关空白,对于多种消化系统及相关系统的疾病,如癌症、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萎缩性胃炎、儿童发育障碍等急重病症和难治性疾病,该疗法提供了疗效确切的诊疗方案,让数以万计的脾阴虚患者摆脱病痛,恢复健康。
“嘉州中医滋脾疗法”被认定为乐山医学史和四川中医内科领域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展示在成都“新时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展”第五展厅南侧,自展览上线以来,它备受社会各界瞩目,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多年来,科室始终致力于文化传承、学术传承和思想传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名科特色品牌,有较强的专科技术实力,中医特色突出,制定了多种内服及外用的中药制剂,门诊中药使用率50 %以上,住院部中药使用率近100 %。
中西合璧护健康
“人类常以各种美好的语言来歌颂人体脏器,但是对于消化系统脾胃,却鲜有词语歌颂。它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默默地承担着繁重的工作,无怨无悔,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养分。”由此可见,“脾胃是后天之本,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在脏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重症却屡见不鲜,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危急重症,病程凶险,病死率高达50%。该病至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是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
近日,36岁的乐山市民杨先生酒后突感腹痛。之后,腹痛、腹胀加剧,心率明显加快,遂前往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经过CT、抽血等检查,刘先生被确诊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危急时刻,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迅速采用抗感染、液体复苏、中药灌肠、中药口服、中药涂擦、中药外敷、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手段,迅速控制病情。两天后,刘先生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开放饮食。这一成功案例生动体现了汤老的“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
今年3月13日,74岁的患者王某前来就诊。他自述已有50年的狂食历史,“几十年来从未吃饱过一顿饭”。“每次吃饭都要用上一大盆,吃肉就像吃萝卜一样,而且越吃越饿,那种饥饿的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这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四处求医几十年,每次看病都看一次哭一场。”患者来到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接受治疗,并请求汤老会诊。汤老诊断为“脾阴实证”,采用调脾汤合调胃承气汤进行加减治疗,奇迹般地一方即愈。10月24日患者复诊时,激动地表示:“您救了我!”患者家属也感激地说:“您救了我们全家!”
另一案例发生在2021年,患者郭某患有直肠恶性肿瘤,来到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接受治疗,由汤老亲自接诊。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两年后不仅完全治愈了疾病,患者还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一直以来,脾胃病科坚持中西合璧,致力于开放创新,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志华介绍,科室建立了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的特色技术体系,积极开展针刺、艾灸、中药涂擦、中药热熨敷、穴位注射等多种中医外治疗法,并总结出特色中药灌肠方剂、中成药制剂等,实现中医团队核心化、诊疗方案统一化、服务模式标准化、协作机制一体化的一站式全程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并以汤老首创的“疗效论”作为行医治病的理论指导,助力护佑人民群众脾胃安康。
传承创新促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守护百姓健康生命线,脾胃病科还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优势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接轨,大力发展内镜技术。在医院支持下,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壮大内镜技术人才,内镜中心可开展消化道出血的各种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以及结扎治疗、上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治疗、ESD等,是四川省消化道早癌标准化诊治专科联盟单位。今年4月,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项目,充分展示了科室在全国中医医院中的核心竞争力。
张志华介绍,在新发展阶段,脾胃病科将持续不断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嘉州中医滋脾疗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加速中医药活态传承,让国家级名中医、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一大批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活”起来,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赋能。同时,依托专科联盟平台,通过远程服务、进修学习、专家指导、参观互访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促”。不断深化医联体建设,定期进行专科督导、学术经验交流及疑难病案讨论等,提升乐山市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风好扬帆,改革逐浪。“未来几年,争取把脾胃病科打造成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并重,多元化治疗、高效协同的特色科室。”张志华表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科室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让“中医两论”(脾阴论、疗效论)造福于民,以数字化赋能中医药策展,多角度、多侧面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现代中医药文化魅力,为健康乐山、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力量。(田玉婷、医师报陈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