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就成都市民营医院发展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对六家民营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并随机调查了部分普通患者。
调查发现,虽然自2012年起,成都市民营医疗机构逐年增加,但是就诊人次却增幅减缓,且存在民营医疗机构资源运用不充分、医护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逐年增加 诊疗人次增幅减缓
据统计,2012年,成都市共有医疗机构7605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4710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1.93%;2013年,成都市医疗机构为7976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5066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3.52%;2014年,成都市医疗机构为8190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5304家,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4.74%,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增速上,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较快,增幅明显高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增幅。
在医疗设备投入方面,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民营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08万台,占全市总数的13.5%;2013年,民营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15万台,占全市总数的12.79%;2014年,民营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26万台,占全市总数的12.6%,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表明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的投入比重逐年减少。
另外,民营医疗机构得诊疗人次增幅也在趋缓,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较2012年增幅为6.59%,民营医疗机构为7.21%,公立医疗机构为6.33%,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较2013年增幅为7.67%,民营医疗机构为5.97%,公立医疗机构为8.4%,表明2014年选择公立医疗机构就诊人数明显较民营医疗机构偏多。
民营专科医院收治普通病患少 资源利用不充分
在本次现场调查的6家民营医院中,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性医院4家;二级及以上等级医院4家,二级及以下等级医院1家,1家专科医院正在申请等级资质;6家医院中,本地集团投资2家,外地集团投资1家,本地个体股东投资2家,外地个体股东投资1家;投资金额在3个亿及以上的医院3家,投资金额在1个亿以上3个亿以下的医院3家。
据调查,为了吸收更多的患者就诊,提高医院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在调查的4家专科医院中,有2家专科医院实行“大专科、小综合”的诊疗模式,除配备与专科业务相关的医师及设备外,还配备了治疗普通疾病相关的仪器设施,确保医院能对普通疾病进行有效医治,但实际情况是专科医院收治普通疾病患者的机会较少。
调查部分就医患者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专科医院的认知仅限于治疗专科疾病,治疗普通疾病还是会选择大中型综合性医院。而调查的2家综合性医院中,1家医院有700张床位,但可开发床位可达到850张,其平均使用率为85%,1家医院有400张床位,其平均使用率为87%,与公立医院床位预约才能入院的情况相差甚远,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民营医院医护人员人才流失严重
受访的6家医院均反映,除了担心病患资源不足以外,医护人员流失在民营医院行业内属于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公众对民营医院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民营医院收费高、收费项目混乱、医疗水平不高、就业保障不足等,相比公立医院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业内的尊重程度、社会公众的重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大多数医护人才会选择公立医院就业,因此,民营医院副高及以上的医师基本都是从公立医院退休返聘到私立医院,看重的主要是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自身掌握的一部分病患资源。而与副高及以上的医师数量、副主任及以下的医师数量相比,处于技术中坚力量的主治医师级别的医师数量则有明显偏少,某专科医院主治医师数量甚至仅占全部医师数量的5%。
调查发现,2013年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前定期服务基层和进修学习的规定》=,要求民营医院医师和护理人员在执业资格晋升前须自行联系上级公立医院脱产进修学习,时间从3个月至6个月,期间的生活基本费用是由所在的民营医院承担。
受访的某专科医院表示,对这部分脱产进修学习的医护人员要负担人均1.5万左右的基本生活费用,更严重的是,进修结束的医护人员在晋升后如有好的平台,会选择与原民营医院终止劳动合同,而只需提前一个月向医院提出终止申请即可。
2013年该规定实施后,某专科医院专科培训半年的护理人员流失率达80-90%,情况十分严重,而另外一家专科医院自2013年后有2名医师先后到上级公立医疗机构进修,1人回本院继续执业,1人辞职到其他医院就职,使民营医院感觉在人才管理方面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导致民营医院在招聘时更青睐有等级资质的医护人员而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医护人员。(成都商报 记者 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