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急救普及成为我国急需补上的生命教育课。
地震后3%的救援概率
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截至9月8日上午9时,因灾死亡80人,受伤820人。壹基金救援联盟成员云南火峰救援队、云南户外救援ODRC和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联队第一时间到达了现场。
此次救援行动的指挥官“老侯”说,通过救援队救援出的生还者,能在3%左右的数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地震灾害发生后,最重要的还是灾民自己进行的自救和互救,懂得自救互救常识的人,通常逃出生还的人员高达97%。
通过近三天与前线人员的沟通,老侯发现,在彝良县的灾民们中很多人的安全意识几乎没有,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大部分村民选择躲避在床底下或者桌子底下,或是犹豫是不是该拿上自己的财物,“有时候就是这么一秒钟的犹豫,让很多人不幸遇难”。
另外老侯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属于震群型,余震较多,一次较大的晃动过后,如果房子并没有垮塌,很多村民就会走回自己的住所内,拿上地震时来不及拿的财物,“叠加的地震对房屋不断伤害,可能很多村民就在已经成为危房的危险区域内抢救自己的财物,房屋发生垮塌,将人压在了房屋下”。
多次参加地震救援的老侯说,在黄金72小时搜救时间过了以后,他们这些救援队的志愿者有时也会留在灾区,为当地灾民讲述防灾减灾知识,有的时候灾民听完这样的知识表现得很茫然,最后老侯决定,先教会村民们遇到突发状况怎么逃生就好。
仅1%经过专业应急救护培训
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村镇,即使在城市中,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并不强。
9月8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大型救援演练在京举行,当天,救援模拟的场景是如果北京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现场通讯、主要交通干道中断,20余人重伤,50余人轻伤,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区的应急响应。
“灾情”发生后,中国红十字总会立刻集结,开展搜救实施紧急救援。
“可以利用家里常见的围裙进行包扎止血”,经历过灾区救援的志愿者们在台下看到这样的模拟景象,有的甚至哭出了声音,但对于一些没经历过地震灾害的人来说,这样的演习对他们来说,有点置身事外。
“我们从没经历过这样的灾害,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看新闻了解灾区伤情,从没想过专业系统学习急救知识”,一名观看紧急救援演练的观众说,大概知道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如何去躲避就行了,其他的知识对于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应急救护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比较突出,截至目前,每一百个中国公民当中大概只有一个人经过非常正式的应急救护培训,这个数字在欧洲大约可以接近50%左右。
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说,由于近年来灾害频发,在发生灾害的第一时间进行自救互救,能够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和减少伤害。而不定期的演练通过模拟灾害现场的自救互救和应急救援,能够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伤亡。
“冷”急救培训常识
已经从事近7年应急救护常识培训的壹基金救援联盟成员海猫(网名),对于这种漠视应急救援常识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
由于酷爱户外运动,海猫时常会关注户外驴友的一些论坛网站,自己也学习了一些应急救护常识。在关注这些网站时,他不时就会发现有些关于走失驴友的帖子或是一些死亡事件,有时,他和他的朋友们就会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他们也会经常参与到救助驴友的行动中,救援的次数多了,他觉得自己也需要个固定的队伍。2007年,海猫开始系统性参与应急救护培训。
现在,每周他会安排两到三次的培训课程,周三固定在北京市朝阳区红庙路口东南角的航空大厦一层的一间办公室里,课堂容量50人左右,从在意外灾害中如何开展自救互救、如何止血包扎、打绳结到野外生存安全等知识,一一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方式教授。系统授课培训的时间大约需要半年,每次不到两小时的时间,整个课程免费面向普通公众,但海猫说,每次参与讲座的人都有生面孔,一般人坚持不了几次,就不在这里上课了,整个课堂能坐满一半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应急救护的常识,比如止血包扎就是需要反复进行练习的”,海猫说,由于大部分人遇到突发状况的几率并不大,实践经验比较浅,学习一天到两天的应急救护知识只是皮毛,如果不常练习,四五天以后就会忘了。
“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后,我的课火过一阵,但仅仅只有一个月时间,时间一过,课堂就又恢复成了本来的模样”,海猫说。
政府民间共同联动
虽然来上应急救护课程的人并不多,但海猫依然坚持着他的培训课程,“多一个学习过专业救援的人,当遇到灾难的时候,就多了一丝生还的机会”。海猫说现在他就希望能通过几家民间救援队的联动,推动政府政策的出台,将应急救护常识推广到社区、城镇及大中院校内,补上我国的“生命教育课”。
在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启动了全国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活动,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广泛开展。截至2010年,全国共培训应急救护师资近10万人,救护员1000万人,近5000万人次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几年来,尽管进步很大,但与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在发达国家,应急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比如法国为40%,德国普及率为80%,企业员工必须有一定比例接受急救培训以及实施急救人员的权力保护等问题。日本每年都要举行抗震活动,教市民如何脱险与自救互救。在美国,仅接受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就有7000万,相当于全美总人口1/3。不少国家规定,应聘人员谋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但在中国,急救这样的概念依旧被人们认为只是医生的“专属”。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说,虽然现在各省红十字会都在做应急救护培训,但模式并不统一,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应急救护培训多为地方政府买单,但在其他地区,资金的缺乏让急救培训难以接地气,更难常态化。
据王平介绍,加强救护培训将是红会未来的核心业务之一。
■链接
自救常识
地震掩埋不要慌,镇定应对有希望。首先判断所处地,然后确定自身伤。处地结构支撑稳,扩大头口空间强。有伤止血最重要,红伤尽快包扎上。四处打探找出口,多数出口有亮光。堵压不能离险地,敲击信号传外邦。三短三长又三短,规律敲击求救方。保存体力求生机,坚定信念莫紧张。
1.选择夹角避震
地震发生时,立即选择床下、床前、桌下,蹲身抱头,以躲避房盖、墙砖等物体的打击。
2.选厨房厕所避震
这些地方开间小,有上下水管道连接,既能起一定支撑作用,又可能找到维持生存的水和食物,有可能减少伤亡。
3.首先保护自己
只有保存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抢救他人。
4.护住头、口、鼻
如果自己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下面,要头脑冷静,先用手保护好头部和鼻子、嘴,以免受伤害和灰土窒息呼吸道。
5.不要大声呼喊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被压在里面的人听外面的声音清楚,而外面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却不易听见。要积蓄体力,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6.节省使用水源
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没有水要找容器保存自己的尿液饮用,也可以找湿土吮吸。液体只作润唇、小饮而绝不可大喝。如果困在里面时间过长,要找一切可能吃的东西充饥。
7.巩固生存空间
要尽快用砖块将头上身上的屋顶板顶住,以防止在余震中把自己砸伤。要想方设法用棍子给自己捅出一个出气孔,以防止窒息。
8.创造逃生条件
要寻找可以挖掘的工具,如刀子、铁棍、铁片等用来挖掘废墟。可以看到光线、听到声音、感觉风大的地方说明距离地面近。
9.坚持就能胜利
需要强调的是,被埋在废墟里面的人,只要能坚持下去,生存率还是很高的。
(来源: 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