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抓宅男” 媒体引路网友上道
备受质疑的排查线索正是出于上海市卫生局新近颁布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该规范明确提出,符合“无故不出门”等行为的异常人员被将重点排查。
这11种行为具体包括:
●曾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
●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
●有过自杀或自残;
●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
●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
●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
●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
●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
●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
●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
●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事实上,规范中共提到11项目线索,媒体纷纷将报道的重点引向“无故上学、无故上班”。而本该受到同样关注的特征如“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曾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等其他重要标准均被忽略。
我们通过设置调查(点击查看调查)发现,超过2成网友曾出现过“无故不出家门、不与人接触”,“过分冷淡、什么事情都不做”的现象。还分别有12.03%、10.17%、9.6%的网友符合“经常自言自语自笑”,“疑心特别大”,“多花多动、爱管闲事”。
随着社会包容性的增强,人们的工作自由度更高,居家主妇、自由自业者占据很大人群比例,加之现代人越来越热衷“宅”生活,人际交流减少,这样的疑似精神病线索难免让大部分公众感觉是“躺着中枪”。
“不出门”的判断标准真不是中国专利
一些在很多正常人看来都稀松平常的行为,怎么就跟精神病扯上了关系?
事实上,精神病患者并非都如人们平常想象中,有攻击性,胡言乱语,哭闹。这些仅是精神病患者显见的阳性症状。同时,还有一些患者会表现出过分安静的特质,他们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情感淡漠,这些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些患者以阳性症状为主,久病之后可能变成阴性症状,也有一些直接表现出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患者更不易被察觉。这也就是规范中“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不与任何人接触”等症状的由来。
而且,这些标准也并非是中国独有,目前我国的精神科医师诊断的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组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它是由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根据临床表现把有共同特征的病种分门别类,制定出了细致完整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是全世界医师对精神病诊断的理论依据。
宅男有可能是精神病 但精神病未必都是宅男
更重要的是,规范中提及的行为并非是作为诊断精神病的依据,不是一个宅男不爱出门就可以被判定为精神病。事实上,我国在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有完整的流程。首先医生需向患者家属了解病人病史,然后在与病人进行面谈,并辅以各种心理测量工具的测试,最后通过辅助检查,以排除躯体症状引起的精神疾患。(详见相关主题:谁说我有病)
最后的诊断需要包括特征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排除干扰等部分。例如,一名患者长期睡不着,每周至少三天,每次超过两小时不能入睡,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却并非因喝茶、喝咖啡或其他外界因素所致,在临床上就可以诊断为失眠。
因此,“无故不出门”或仅是单纯的特征症状,作为一个排除线索,与定义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无关。
人人皆有病 病名:被迫害妄想症
在"被精神病"流行的社会语境下,与精神病相关的法律规范更引发关注,继而引发联想猜测无可厚非。比如此次上海出台的规范,其筛查条件是否宽泛、是否有泄漏病人隐私的嫌疑、是否干预了病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是否受政治力量左右。但质疑的同时,请别自动过滤了它的积极意义。
据统计,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人,各类武疯子砍人伤人事件常见报端。如果这些精神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公共安全将是一种潜在威胁。目前,患者的康复率非常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不足3%,康复率更无从谈起。对重性精神疾病的排查和管理,能够通过早期干预阻止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规范中还提到,将对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管理,也体现了对最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总体而言,上海此番出台规范是一项利民的政策。而且在此之前,广东、黑龙江、四川等地早已开展这些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建立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的城市,最早提出住院治疗上充分尊重患者的决定权,以自愿入院治疗为主要形式。
一项利民政策被过度非议,人们只是为了吐槽而吐槽,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如果一定要承认“人人皆有病”,那所谓病名很可能是“被迫害妄想症”。
(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