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省作为老龄化程度高的人口大省,养老与健康服务需求增张迅速。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9.44%,但目前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却滞后,今年12月《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出台,围绕养老人才建设、医养结合、高端养老服务等问题,勾勒了未来川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还有哪些难点问题需要重点突破?四川日报推出“实现康养,老人还需走多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石小宏)2015年12月30日,住在成都成华区第六医院的79岁李发科大爷起床后,照例进行了血压等常规检查,然后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吃过早饭,再用推车推着四处转转。其实,说这里是医院并不准确,它还有一个功能——养老。身患多种慢性病的李大爷,既需要每天日常治疗,还需要专业护理,1个月前他被儿女送到了这里。“在这儿疾病可医治,生活有人照料,儿女放心,自己也安心。”李大爷说。
新近出台的《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记者获悉,我省已有成都成华区第六医院等几十家医院正在向医养结合医院转型。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医院要转身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有医院反应,一些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
老人的困惑 医养结合机构6人1个房间
记者走访成都市成华区第六医院、 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颐心苑等多家医养结合医院,发现大多主要针对空巢、慢性病老人、残障老人开展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疾病治疗等。颐心苑负责人续慧蕾同时也是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她坦陈在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好处是,老年人病情达到入院条件即可办理住院手续,待病情好转后办理出院,但仍可继续在原床位养老。
但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5成的老年人希望到有专业医务人员的养老院去居住,但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并非让所有的老人中意。年近8旬的陈起贵老人,患有肺纤维化等疾病,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国外,平时只有一个保姆在身边,而保姆只懂日常生活,却不懂护理。“虽然知道有些医养结合机构,但基本上条件都不太好,有的还是五六个人一个房间,生活习惯不同,彼此之间会有影响。”陈起贵说,政府能不能多开设一些差异些的医养结合机构,满足不同需求的老人。
成都成华区第六医院医院院长张聂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快,老人需求的提高,政府在现有医院转型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更多、更大、更好的医养结合机构是必须的。成都应考虑在每个区建设一家千张床位的医养结合机构,满足不断增加的老人们的需求。
医院的焦虑医保能否为医养老人“松绑”
事实上,在扩建改善医养结合机构方面,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也不少,但张聂坦言,有些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如今年成都市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对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张养老病床、收治一个老人都实施补贴,并鼓励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但要求必须有养老许可证,而现行的养老机构申办准入中,却没有明确的关于公立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申办养老机构的具体审批标准,这导致已试点开展医养结合、老年护理等工作的医院,无法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相关养老补贴政策。张聂说,“要鼓励医养结合,政府能否实行不论公立、私立机构,只要从事养老事业的,通过验收按床位或接受人次给予补贴。”
更让张聂头痛的是现行的医保政策。他说,现在的医保政策没有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在实际中,医养结合医院里的老人大多都是多种慢性病患者或临终关怀的老人,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养老,由于受住院天数及次均费用的限制,不少老人的报销成了问题。有些老人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中医康复项目,而这部分也在一定程度受到了报销政策的限制。“希望医保能为医养老人‘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