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精英

挂壶救人的土“郎中”——探访荣县长山广顺医院名老中医周颐

点击数:2306│更新时间:2016-08-25 08:00:37│【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挂壶救人的土“郎中”——探访荣县长山广顺医院名老中医周颐

                   郑新炜 黄锋
        在荣县卫生系统提起“万号医生”,大家都会拿长山广顺医院的周颐周老师说事,因为他每年号量都在万人次以上,“万号医生”保持时间最长。周颐性格开朗、健谈,长山镇及周边乡镇七沟八梁九道坎的大人小孩都认得他。采访时称他是悬壶救世,他连摆三次手:“什么悬壶救世哟?我就是一个挂壶看病的土郎中”。
         传承父爱 立志学医。周颐1948年出生在荣县来牟镇踏紫乡的山区农村,他说他祖外公就是来牟镇靠抓草药为生,并由此出名的土郎中,外公罗兴华解放前还在来牟镇开了家名为“太和堂”中草药铺,至到父亲周海清那辈时才到公社医院工作,父亲并正式被自贡市评为名老中医。周颐说他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和外公为乡民看病就医、解除痛苦,深受乡民爱戴的点点滴滴。周颐从小爱学习、爱思考问题,有时在路边扯起地上一把草就问父亲这是不是药、能不能治病。他永远记得,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一个晚上,父亲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宣布12岁的周颐不要读书了,来合作医疗站背药箱吧!那时父子俩就独自撑起村的合作医疗站。周颐白天时不时地背着药箱陪父亲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为群众号脉问诊、拿药,晚上跟着父亲学习药性、汤头、脉决、练习毛笔字。一有点空闲时间就掏出父亲的《三字经》、《濒湖脉学》、《伤寒、金匮》、《内径知要》等进行反复的死记硬背,功夫不负有心人,15岁的周颐在父亲指导下就能单独行医了。后来父亲调到长山公社医院工作,他还时不时的抽出时间到公社医院帮父亲号脉、处方,全公社的人都称周颐为“娃儿医生”。
         救死扶伤 情暖乡民。谈到父亲,周颐眼里含着热泪。他说:“由于公社当时缺医生、患者多,父亲天天超负荷工作,那是1982年,父亲病逝前紧紧拉住我的手讲道,从医要靠学、要多思考;后代也要学,年纪大了也要思考。”父亲去逝后第二年,周颐也调到公社医院工作。在公社医院,眼界宽了,视野阔了,他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告诫,为了给更多的群众治病、治好病,靠个人总结和翻阅祖传的秘方已经不行了,周颐便主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系参加中医函授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那是刚到公社医院才几年时间,荣县盐厂车间主任漆启光去县医院取牙后,牙埂肿胀,无法饮水进食,先后到区、县医院和内江的医院治疗,当时比较好的消炎药青琏霉素用了不少,都不见好转。周颐得知后,主动到盐厂车间帮助漆主任分析症状、找原因,取得了漆主任的信任,周颐就从中医角度用在大学学到的疗法结合祖传秘方,采取治虚实施“反佐法”,甘露饮加附片,仅两副中药漆主任服后就得到痊愈。上世纪末期,县观山镇台观村三大队70岁的黄姓老人在帮别人盖房时,突发心衰,几天不见好转,子女都已经为他准备后事了。后经打听托人连夜找到周老师,周颐二话不说赶到黄家,把脉、观色、查心跳,发现老人是“心衰”。周颐就采取补心益气,用人参精、加上生脉散剂,两付中药就让黄老人起死回生,还被当地群众称为“神医”。
         老冀伏历 奉献余热。周颐为群众治病有个特点,能用中医解决的病情绝不用西医,他把祖传方子结合现代医学经典进行对照并对祖传的加以改进和完善,运用到实践中,为群众节约不少费用。每年号诊量由当初几百、几千到万,从1983年开始,周颐就连续被县主管部门表彰为“万号医生”。1987年周颐因考试成绩优异,被破格提升为中医师。1987年、1993年还担任了两届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1993年周颐又获得主治中药师资格。2007年,周颐达到退休年龄,看着患者恳求的目光和痛苦的表情,周颐恨不得再活50年,应长山镇党委、政府和患者的要求,又在卫生院工作了几年,才非常留念的离开了长山中心卫生院。离开岗位的周颐,仍然把患者当亲人,时不时为上门求医的患者把脉问诊、拿药,当他看到中医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医患关系紧张,他心里非常难过。2013年,长山广顺民营医院开业,中医缺人,加之患者呼声高,中医后生们的恳求,周颐伸了下双臂,拍打了一下衣服,毅然又穿起了广顺医院的白大挂,挑起广顺医院中医科负责人的担子,全医院就数他最忙、病人最多,每天上午座诊号量就达40-50余人。没有患者时,周颐喜欢静坐、独思,如何传承中医、弘扬中医文化是他最放心不下的问题,空闲时他就将父辈和祖辈珍藏20多本草药土方日记进行整理,毫无保留的分发给几个弟子学习、传抄和借鉴。每月周颐都要组织院里的中医人员进行病情会诊和讨论,把所思所想所虑告诉弟子们。回到患者跟前,看到国家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和基层中医事业的发展,想到两个子女在基层医院安心工作,周颐总会露出开心的微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