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银针,悬壶济世德先行,他是藏区牧民的好医生。”2013年,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医师周熙作为援藏医疗干部被派驻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边陲的乡城县。他牢记“援藏一期、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为农牧区群众解除疾苦,改善农牧区医疗条件,被藏民亲切地称为“门巴雅古” (藏语:好医生)。
“造血型”援藏 让“针灸”转动起来
乡城县是甘孜州较为偏远的地区,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周熙告诉笔者:“刚到乡城县藏医院时,目睹眼前的一切,让他非常地诧异,看到的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缺医少药情况严重,群众看病非常难,特别是医院针灸理疗科等同于一个摆设,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对此,如何迅速开展针灸理疗技术,改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成为周熙援藏的“第一要务”。
为此,周熙长期24小时坚守在乡城县医院,通过向藏区牧民讲授中医的好处,介绍针灸理疗治疗中风偏瘫、颈腰椎疾病、面瘫、风湿性关节炎等“顽症”的显著疗效,让当地百姓了解中医,了解中医针灸,并用最短的时间把针灸理疗科所需要的器械全部整理安装完善,同时合理安排针灸理疗科的布局,设置了专业医生24小时坐诊制,想方设法方便群众就医。
受气候等因素影响,中风偏瘫、颈腰椎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是当地的常见病,但限于治疗条件,当地百姓就医难、用药难。周熙凭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决定采用针灸理疗法,对患者进行穴位调理,结果疗效相当理想。康复的藏区牧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乡里乡亲,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前来藏医院就诊的牧民络绎不绝,最多一天人数达到50人。不少患者甚至从数百公里远的地方专程赶来求医。尽管语言不通,但每一名藏族患者都对周熙报以极大的信任,看完病后,都会作揖以表达深深的谢意。还有的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第二天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只为向周熙道一声“谢谢”。
“就是有一种责任感,想更多地为患者解决病痛。”肩负着这样一个责任,周熙根据藏医院的特点,制订了《援藏针灸理疗方案》,将泸州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带到这里,同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班, 为医院培养针灸人才,形成“造血型”援藏。
针灸治疗,卧床8年偏瘫患者能站立行走
牧区藏民四郎曲批因中风致偏瘫,卧床整整8年。8年期间他寻医问药何其多,当其反反复复出现肌肉萎缩时,家人不知为其流过多少泪、多少汗,连他自己也认定恐怕只能在床上度过余生了。当听闻周熙医生的针灸理疗效果很好后,他抱着仅有的一丝希望慕名而来。住院后,周熙为其做了详细诊断,在对其进行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择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积极指导其进行相关功能锻炼。通过半个月的治疗,四郎曲批从完全没有知觉到能感觉疼痛及冷热,再到现在能站起身来行走,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家人十分感激周熙给了四郎曲批第二次生命,专程来到医院,依次对周熙施行了当地最高的礼节。像四郎曲批这样的偏瘫患者,周熙治愈了十多个。
仅半年时间,周熙开展的针灸理疗服务就得到了广大藏民的认可,也搞活了藏医院针灸理疗专业治疗。2013年8月原本结束援建任务的他,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两次返回该地继续进行对口支援。
心系藏区群众 传递一片“针”情
如今仍在甘孜州乡城县藏医院对口支援的周熙,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当地3万余名群众,大多都在他那里扎过针,看过病。他更是院长、县长眼中的援建好手:建立打造了针灸科,在当地培养起能够独立开展针灸技能的医生,为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好医生,在自己眼里却不是一名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
2015年,周熙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治疗并不成功,周熙病情恶化,无奈返回到我院治疗后,还未康复就又匆匆赶回了藏区。这一次,周熙从原来的160斤瘦到了120斤,一旁的妻子很是心疼,满心埋怨却又默默支持。拗不过周熙的妻子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事业追随周熙去到藏区,全心全意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今年5月,由于长期以来的高原生活、水土不服、睡眠不佳等因素,导致58岁的周熙再次身患疾病,甚至已经到了坐立两难的地步。然而,自身的疾病仍然没能阻挡这位医者一心扑于援建的热情,还未治愈,周熙再次返航。
“其实最让我放心不下的还是我的父母。”今年援藏期间,周熙78岁的母亲因肾盂癌住进了医院,幸而最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今,父亲也已达86岁高龄,因为援藏,周熙父母的起居生活也只能交由妹妹照看。除了父母,让周熙万分牵挂的还有今年正念大二的儿子。“在别人眼里,我是一名好医生,好干部,但是我却愧对我的家人。”周熙说,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把患者的病治好了,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用有限的援藏时间尽可能多地为当地群众做有益的事。
这就是周熙,一名普通的针灸医生,一位平凡的援藏干部!
周熙为藏医院全院职工讲解针灸理论知识
周熙为藏区患者治疗中
周熙为藏区患者治疗中
周熙带徒讲解
周熙与藏区针灸医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