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改医保

四川医改典型“新”在何处?

点击数:6281│更新时间:2016-09-20 08:03:04│【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门(急)诊量降低8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7.72%,省市县和社区就诊费用均分别下降,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63.5%……近日,在国家卫计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作为医改新典型,展示其在推进分级诊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互联网+医疗等方面的经验。

医疗资源下沉惠民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农村、基层、边远地区相对匮乏,往往造成城市里大医院人满为患,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萎缩,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也影响服务体系整体效率,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

    2014年,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比照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目前该省已完成80%指标。“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是一个口号。”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介绍,两年来,该省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均做出了转变。

    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关键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改造和资源整合。四川宜宾第一人民医院开创了“托管+创新”医联体模式,牵头医院以建立医联体为抓手,以设立延伸门诊、病房和培训、进修为手段,大力加强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推动了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构建了分级就医新秩序。

    目前该省医疗机构协同作战的结构布局初具雏形,有16家省部级领头医院与983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23家市级领头医院与1150家医疗机构签约组建医联体。

    在资源整合方面,四川亦提前做了准备。早在2009年,该省便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层级递补、专业对口等问题,以老少边穷地区全覆盖为目标,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预防、监督等机构专业帮扶为特色,以对基层单位人、财、物全面支援为内涵,形成了一级帮扶一级、专科医院对口帮扶的支援体系。

    沈骥称,目前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开始缓解,基层“守门人”作用逐渐恢复,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得到遏制,新农合医保基金运行安全稳定。

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能否在家门口看好病,主要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水平和数量。“医务人员是医改主力军,只有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才能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医务人员‘有里有面’,医改才能成功。”

    为实现增量、提质、下沉,解决基层医务人员不足问题,四川省先后出台《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的意见》,省有关部门在编制、职称晋升、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实行“双轨制”。

    四川一些地方还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办法和思路。宜宾市屏山县等地实施“县招乡用”,将医联体内所有医疗单位空缺编制收归牵头医院统筹使用,用“身份”吸引人才,破解乡镇医务人员“招不来”的困境。雅安市宝兴县采取“地方设岗”形式,设置“村医”岗位序列,比照所在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待遇,对达到国家要求条件的村医,优先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内。

    沈骥表示,四川地广人多,各地经济、社会、医疗发展水平差异性大,只有通过基层因地制宜,围绕“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能够看得好常见病”目标,才能有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借“互联网+”提服务

    四川省卫计委副主任杜波表示,四川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以解决群众看病难题。

    近年来,四川借“互联网+”的东风“搭建一个平台,成立两个中心,构建三项制度”。一个平台就是建成“健康四川”便民服务云平台,接入350家医院,导入7000万份健康档案、4000万份新农合档案,每月提供90余万个号源。两个中心就是建立了四川省互联网医疗管理指导中心,设立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两家省级互联网医疗中心。三项制度就是建立了备案制度、CA认证制度和患者实名预约及就诊记录保存制度。

    此外,该省共有1900个乡镇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联系、252个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关系;全省88个贫困县医院远程会诊建设率为92%,三州地区远程会诊建设率为88%。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机制体制变革。”沈骥表示,从当前“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角度看,四川始终面临重医轻防、防治脱节;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健全;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一些群众就医负担还比较重,医务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未来改革之路仍任重道远。

(工人日报(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