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县域卫生

百年仁济 爱与暖薪火相传---成都市二医院

点击数:1982│更新时间:2013-01-04 08:34:51│【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2013年开年第一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医疗大楼全面投入使用。新大楼集门诊、住院、检查、手术于一体,拥有成都市目前功能最齐全、最先进的手术室。这所已经走过120个春秋、跨越三个世纪的老医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洗亮了世人的眼睛。

  新大楼外宣传栏上“仁爱济民、勤慎服务”的医院精神依然醒目,正是这八个字,为这所医院的恒久服务和百世流芳,奠定了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120年来,二医院面貌不断翻新,然而二医院人的仁心仁术不变,在患者心中的一个“好”字不曾改写。

  历史记住的往往是大事件,而珍藏在人心中的却是那些细微的感动。

  1964年7月,成都市肉联厂工人霍德明不慎跌入沸腾的胶锅致全身90%特大面积烫伤和呼吸道灼伤。救活这位有8个小孩的父亲,成为一个必须但又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当时全院倾力投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支持下,经过22天不分昼夜的抢救,奇迹发生了。事后回忆,霍德明说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从昏迷中醒来,第一眼就能见到一位女医生关切慈善的脸庞。她就是当时烧伤科的杨世清医生。那时她31岁,第二个孩子刚出生68天,为了抢救霍德明,她毅然给自己的婴儿断奶,一直守候在他病床前……

  像这样,为了病人而自我牺牲的医护工作者不胜枚举。比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因为尿路结石来医院做碎石术,无意中发现操作机器的王润生医生自己竟已患食道癌晚期,还正在化疗中。因为医院太忙人手不够,王医生还每天坚持上班为病人解除病痛。不久之后,他英年早逝了……

  老一代医务工作者的故事还在口口相传,新的感动又在不断产生。市二医院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虽然只是短期的交往,却能建立起绵远恒久的亲人般深浓的感情。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一学生吴鑫心中,二医院ICU护士长张俊是他最亲的“干妈”。“5·12”汶川大地震中,就读于聚源中学的吴鑫被掩埋于废墟中。6个多小时后,他被救护车送到市二医院。因长时间被预制板压住的右腿发生感染,为了挽救生命,他被截了肢。生命体征稳定后撤下呼吸器,吴鑫对大家说出的第一句话竟是:这里的姐姐、阿姨对我很好!

  这句话,让ICU中心的护士长张俊也温情涌动。她说,没想到这孩子如此懂得感恩,从昏迷状态被送来医院一直到截肢术后苏醒的这么多天,他一直意识模糊,但ICU护士对他的好他却全部记下了。

  张俊回忆,“5·12”汶川大地震后的13日上午她见到的吴鑫满身泥沙,连耳朵眼里都是灰土。她带领护士们将他清理得干干净净。担心热爱篮球的他醒来后经受不住失去右腿的打击,专门为他调出一个单间,实行24小时特护,并允许父母陪他,同时还让自己的家人买来他爱看的体育杂志。术后需要营养,张俊专门让父母在家熬粥、炖汤,每天给吴鑫送来。5月19日,电视预告有强余震,在电梯关闭的情况下,张俊和另两个护士将吴鑫艰难地抬下4楼,并守护了他一晚上。

  正是张俊和其他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让吴鑫平稳地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以健康的心态开始了新生活。后来,他无论在哪里,都和张俊保持着密切联系。一场意料不到的灾难,牵起了一份特别的情缘。

  出生于1975年的张俊已从事了18年的护理工作, 在ICU,她和姐妹们为多少老人送终,替多少儿女尽孝,已无法用数字来衡量。从为一位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第一笔捐款起,人们也数不清她曾经帮助过多少人,捐出过多少款。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可以在帮助他人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ICU中心这个特殊的战场,见惯了生离死别,张俊和她的同事们却并没有变得冷漠生硬。2012年10月19日上午,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的四川日报退休记者、文摘周报创始人之一张梁,在市二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4岁。医护人员得知老人早已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非常感动。平时严格控制进出的ICU,这一次特地在病房一角用浅蓝色围帘围起了一个特别的告别室,为老人换上了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套西装,医生护士与亲人们一起向老人道别。此举的人性和体贴,令家属极其感动。慈悲和大爱,就在这点点滴滴之中温暖世界。

  如果说医者个体的选择有赖于他的品性和良知,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所医院的表现则来自于它的传统。

  凉山州甘洛县的彭如萍因为痉挛性脑瘫,从小只能在地上爬行。她渴望和妹妹一起踏进校门,却只能每天匍匐在山路上,含泪遥望那些背着书包的背影。今年5月,从媒体得知这个“爬行女孩”的情况后,市二医院将她接到成都免费医治。神经外科为她进行了手术,术后医院又给她康复训练,同时院里的40位志愿者轮流给她上课,为她进入学校做准备。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今年9月,在地上爬行了8年的小如萍终于实现了站起来上学的梦想。治病期间,医院团委还发动全院职工为她捐款5000余元。如萍出院时,妈妈喜极而泣。她说;成都好心人给予女儿的爱和帮助,一定铭记终生。

  近年,一则“绣画救子”的故事也曾感动无数人:宜宾南溪县的曾朝鑫不到15岁时右边脖子上开始出现类似肿瘤的包块,越来越大,压迫到气管和各种神经。母亲带着他在全国各地求医,均因危险性太大被婉拒。为筹集医疗费,周小英夜以继日地绣画,希望卖画救子。她先后绣出《琴棋书画图》、《韩熙载夜宴图》两幅巨画,但没有卖出去,却引起媒体关注。去年11月底,市二医院将曾朝鑫接到成都免费治疗,通过对畸形血管进行栓塞的方式,帮已面临死亡威胁的他解除了生命警报。因病阔别校园10年的他在25岁的时候终于重返校园读书。为报答救子之恩,周小英用半年时间绣出了医院创始人启尔德的肖像送到医院。她说:“我家经济不宽裕,而市二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20周年纪念日,我要通过这幅画表达对医院的感激。”

  同样流传甚广的还有市二医院送医到“天梯小学”的故事。凉山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山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被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桂林夫妇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扎根山寨20年教书育人。他们的学校被称为“天梯小学”。2010年8月,得知李桂林的学生、12岁的彝族女孩阿呷什扎患脑瘤无钱医治,市二医院派出以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博士为首的医疗组赴二坪村,为当地群众送药看病的同时,将孩子接回免费医治。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走进山寨的第一支医疗队,走的时候,把4000多元的药品都放在学校,留给了当地的村民们。

  ……

  有医者的仁心仁术,才有病人的信赖感恩。爱是一条河,千秋流淌。

  120年前,二医院的创始者就将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精神作为这所医院医者们的行为准则。今天新医改中二医院又响亮提出“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推出一系列亲民、惠民、利民的举措,比如为病人控制就医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费用成本,为“五大兴市战略”的志愿者服务行动等,在2010、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改革创新医院荣誉。

  物转星移,两个甲子的辉煌已经成为昨天。如今,新的征程又将开始。相信这所老院,定会绵延百年大爱,德泽长久。

  成都二医院赋

  蓉城多胜迹,鼎鼎二医院。西医入川发其轫,百年仁济盛其名。四圣共医圣齐光,福音暨德音和鸣。肃肃启氏家族,穆穆大医之魂。筚路蓝缕,拓荒传医,秉承希波誓言;救死扶伤,呵护妇孺,模铸南丁懿范。枫叶如丹,绽放医学华彩;医事如歌,长传人间大爱。

  忽忽百年沧桑,煦煦春风骀荡。仁爱济民,含弘先贤情怀;勤慎服务,谱写世纪华章。长思病家幸福,张光一代新风。俊采星驰,延揽天下人才;锐意进取,荟萃四方菁英。待患如亲,何分生地熟地;敬业奉献,岂论半夏天冬。听诊器细诊人间疾苦,手术刀去除世上疮痛。大医精诚,陈序宾树德儿科;大医习业,翁之龙闻鼻治病。烧伤疗救建殊勋,微创回春四海名。戊子地震,地覆天翻;英雄团队,大勇无前。白衣天使,关爱生命;先进集体,再立新功。与时俱进,励志图精;引领风流,集成创新。盛哉,百年名院,事业其兴。

  嗟乎,锦江春色来天地,医苑葳蕤百花艳;华楼巍巍耀红星,玉双庆云开新颜。病者家园知何处,路人遥指二医院!

  壬辰之秋 何开四 撰文

  “没有最真切的感动,就无法写出这样深情的赋文。”历来单位请名人写诗作赋光耀门楣的多,难得的是名人半分好处不取自发慷慨高歌。

  何开四说,自己家居作协,离二医院很近,几十年来长期与之打交道,常被医院所感动。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孩子高烧,到二医院急诊。人极多,他以为一个发烧不会被多重视,没想到接诊的年轻医生反复请来多个医生查看,当场判断为猩红热。按此处理,孩子很快痊愈。再比如,他近年腰不舒服,长期在康复科治疗。该科病人暴多,经常没上班就排起长队,一开门就蜂拥而入。医生工作量极大,辛苦自不消说,但他接触的医生从没有任何怨言,对病人极其亲切……作为西医入川在成都建的第一所医院,启尔德一家三代在此奉献了家族大爱,而建院120年来,该院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医护人员无论道德风范还是诊疗水准都极高,真正是“秉承希波誓言,模铸南丁懿范”,让人感怀。所以,才有了这篇精彩的《成都二医院赋》,籍此表达一位普通百姓的感激和祝福。
( 来源:成都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