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中国最新版本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发布

点击数:1495│更新时间:2013-05-21 07:24:38│【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杜燕)由30位中国国内血液学专家研究讨论后制定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指南2013版》发布了,根据国际上最新研究进展结果,加入了新治疗方法和监测方法等。参与制定工作的专家今天表示,该《指南》为国内血液科和肿瘤科医生提供了最权威的临床指导。

  第六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愈之路专家高峰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教授王建祥指出,《指南》参照了2013年《慢性髓性白血病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2012欧洲肿瘤内科学会、2009年欧洲白血病网专家组的治疗推荐,同时充分考虑中国病患的特点。

  他指出,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较西方更年轻化,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45至50岁,而西方国家中位发病年龄67岁。因此,指南指出,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中应该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势治疗选择。

  他称,过去,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CML的方法,但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以及随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的出现,使CML的治疗开启了新篇章。《指南》中指出,甲磺酸伊马替尼成为CML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同时提出只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教授指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至90%。如果对伊马替尼耐药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可改用最新的二代靶向治疗药物尼洛替尼,同样会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指出,“监测”对于CML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分子学即基因检测已成为CML最敏感、最严格的检测方法,而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分子学检测中常用的实验手段,定期PCR疗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的缓解或依从性问题,帮助优化治疗方案,还能为与患者讨论和评估病情创造良好条件。

  与会的三位专家均强调,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每隔3个月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了解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无停药的机会已达到治愈的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