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做足健康文章 幸福泸州人民

点击数:1399│更新时间:2013-11-05 08:39:56│【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见证泸州医卫30年——打造成渝经济区医疗卫生第三极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关乎群众的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省辖泸州市建市30年来,泸州卫生事业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创建卫生强市、建设西南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积极打造成渝经济区医疗卫生第三极。

  这些年来,泸州市的医疗卫生发展理念由局限、保守到开放、创新;发展方式由单一、传统向立体、多元;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救治走向防治结合,实现了从 “疾病治疗”向“健康防护”模式的转变,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应对了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卫生资源不断优化

  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2年底,泸州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51个,包括医院75个(其中公立医院21个,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1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4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7个;床位22187张(4.18张/千人)。

  近年来,泸州依托泸州医学院附属的三家医院和市级医疗机构,以丰富的医疗资源和雄厚的医疗水平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2000万群众服务。同时,通过实施西南医疗康健城和市人医整体搬迁等重大卫生项目,为把泸州打造成为四川省医疗卫生强市、“川滇黔渝结合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川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打造成渝经济区医疗卫生第三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7月正式动工的西南医疗康健城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853亩,总投资65亿元,规划总床位9000张。将建立四川省心脑血管、整形创伤、精神疾病中心、肾病和微创等5个高水平特色诊疗中心,打造为集康复医疗、养老、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的高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将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占地133亩,建设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总投资6.283亿元,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

  泸州市城区有四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农村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改善了农村基层的医疗条件,缓解了群众就近就医的问题。2008年以来,我市共实施中央投资卫生基本建设项目583个,其中实施市级医院建设项目3个、县级医院建设项目6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2个、疾控体系建设项目2个、妇幼体系建设项目1个、急救体系建设项目11个、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项目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4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09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项目46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382个。

  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泸医附院与叙永人医、龙马潭区中医院、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建医联体,泸医附院的资深专家长期派驻医联体成员医院,开展医疗、护理、科研等工作,成立了医联体后,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泸医中医院为龙头,108家医院组建中医医疗集团,为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卫生改革持续推进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形成

  这些年来,泸州市的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好到优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卫生工作秩序,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鼓励多元办医、扩大服务供给;到九十年代引入市场机制,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到经历非典疫情的洗礼后,大力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泸州市新农合工作从2003年试点到2008年实现全覆盖,2013年,全市参合人数达390.95万人。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3年的30元/人/年提高到2013年的340元/人/年。住院补偿比例逐渐提高,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从2003年的23.2%提高到2013年6月底的63.53%,高于全省3.89个百分点(全省平均59.64%),住院补偿最高限额从2003年的1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20万元。

  2009年,泸州市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特别是2012年以来,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市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合)率分别为99.15%、98.07%、99.36%。全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零差率销售。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龙马潭区中医医院作为首批省级公立医院试点医院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取消“以药补医”,12家县级公立医院从10月1日起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公共卫生成效凸显

  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这些年来,泸州市不断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妇幼保健体系、精神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等方面突破性的进展。

  2003年,作为四川南大门的泸州,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考验,7名非典病人零感染、零死亡。经历过非典之后,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功应对2006年的乙脑疫情,抗击了2008年古蔺、叙永冰冻雪灾,控制了2009年的甲流疫情,2012年“7·22”特大暴雨和“7·23”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今年“4·20”雅安地震发生后,派出多支队伍前往震区支援抗震救灾。今年“5·11”矿难发生后,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伤员致残率,实现临床抢救零死亡……

  不仅如此,泸州市深入开展强化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我市病媒生物防制单项考核合格,三个省级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创建及古蔺、叙永县地氟病项目经省卫生厅验收合格。全市2008年以来在以乡镇为单位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达分别达40.06%、25.72%。

  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6.82%,95.66%,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56%。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实施“签约式服务”、“家庭医生责任团队服务”等服务模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妇幼、疾控工作有机结合。

 中医事业稳步发展

  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一直以来,中医事业作为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乡居民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泸州市将振兴中医纳入卫生惠民和发展民族医药的主线,大力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评选了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积极推荐人选参加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评选;狠抓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创建和在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6个,突出了中医特色与优势。

  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今年9月,各区县中医医院二级中医医院的创建与复评已接受省局组织专家评审。泸县结束百万人口大县无县级中医医院的局面,于2012年正式挂牌,全市有5个区县通过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县评审, 2013年合江县积极申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达100%。

  结束语

  省辖泸州市建市30年,是泸州医疗卫生努力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30年,也是医务工作者迎接挑战、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不断超越的3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深入践行市委、市政府“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医卫强市”战略,增强泸州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力争到2016年,把泸州创建成为四川省医疗卫生强市、“川滇黔渝结合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川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实现成渝经济区医疗卫生第三极,为泸州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医疗卫生保障。(泸州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