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县域卫生

五张民生表感知成都温度

点击数:781│更新时间:2016-03-07 08:41:38│【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编者按】

3月5日,新华网刊发《五张民生表 感知成都温度》的报道,聚焦成都的民生发展。同日,人民网刊登文章《创业成都 打造“蓉漂”创客的专属优惠券》,聚焦成都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寒冬已远,春意渐浓。从2011年到2015年,“十二五”路途已画上圆满句号。

这五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3861亿元用于民生。其中,2015年的规模是“十一五”末的2倍。

这五年,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长15.2%。

刚过去的2015年,204个民生实事项目精心实施,全年财政投入400.3亿元,项目规模和财政投入连续5年保持高位。这一年,成都也再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如今,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成都这座孕育无数梦想的城市,也正以十足的诚意和决心,向每一位市民许下幸福承诺,传递成都温度。

第一张表

幼儿园就在“家门口”

近千门课程串联市民学习梦“以前都听说小孩上幼儿园很难,但现在政府大力举办公益性幼儿园,‘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已经大有改善。”2015年的夏天,家住武侯区市民刘鸿顺大爷过得很舒心,他最疼爱的孙女顺利进入家门口的爱萌幼稚园就读,入园程序简单,学费也不贵。

2014年,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幼儿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成都市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优先发展范畴,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的“两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促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015年,成都市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5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2.5万个,优质一级幼儿园达133所,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78%。统计显示,成都市已连续两年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实现供大于求,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78%,比2010年提高了48%。

2015年8月11日,家住青羊区的杨大姐一大早就来到蜀华街少城社区教育学校二楼,这一天是声乐提高班上课的日子。“虽然退休在家,还是希望有机会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还报了手工、烘焙这些课程!不管什么年龄层都能来学习,市民课堂太赞了!”杨大姐笑着说。

在成都,像杨大姐一样的“忠实粉丝”还有很多。2015年4月起,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等中心城区的“最成都·市民课堂”课表陆续推出,市民可根据喜好学习摄影、理财、化妆、养生、外语等近千门公益课程。“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惠民。”这是市民课堂的出发点,也是成都传递出的民生温度,而越来越多的市民也正朝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状态迈进。

据了解,2016年成都将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5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中心、开设10门国家级和20门市级社区教育特色课程、500个特色微课程。“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氛围正春风般吹进成都的千家万户。

第二张表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一卡记录居民健康“好,马上为你们开通绿色通道,联系床位……”急诊科分诊台前,市民来电求助,急诊护士付芹立即填写好患者基本信息,联系好病房落实床位,随后拨回了电话,“你好,床位已落实,临床科室和专家已做好接收准备,你们可以转院。”2015年12月18日上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演的这一幕,只是该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一个缩影。

想看病就诊,却担心小地方的医疗资源不够优质,医治水平得不到保障;想转院去大医院,但无奈预约困难、床位紧张;家离城区医院很远,每月的化疗要来回反复跑…… 2014年3月28日,成都市首个医联体——成都城西医疗联合体启动运行,它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为龙头单位,成员单位涵盖温江、大邑、邛崃、郫县、都江堰、崇州6大片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辐射人口已达400余万。“医联体运行后,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同质化服务,不用一患病就往大医院挤,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道。

除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简化费用报销流程也亟须探索,而成都早已走在路上。

2011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全市任何一家门诊统筹医院看门诊都能报销。

2014年1月1日起,成都市实施医保惠民新政:城乡参保居民不另外缴费,患重特大疾病报销不封顶;门诊特殊疾病患者合法权益和就医治疗质量双提升。在成都市区域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无需再缴纳任何费用,患了重特大疾病后都能按照相关比例享受再次报销。每人每年最高可报销40万元,而城乡居民按上年市平均工资80%的1%标准参保缴费,也可享受与城镇职工医保同等待遇。由此,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的住院医药费用,最高可报销56.31万元。

2016年1月6日,成都市人社局下发的《关于做好进城落户农民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通知》,让今后进城落户农民也能参加职工医保,并享受相关待遇。

除此外,“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化存储也是成都这座新锐之城必走之路。2015年12月1日,成都市居民健康卡在双流县首发。一人一卡,可以自助挂号、发放工资、转账支付等,患者就诊记录、血型、药物过敏史等,一查便知。居民可以在试点区(市)县任何一家公立医疗机构使用,实现“一卡在手,全域通用”。

据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成都市将完成所辖区(市)县医疗机构的卡应用环境改造;2016年下半年,全市21个区(市)县全部实现发卡;2016年底,“一卡通”可以在任何一家省级、市级、区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用;2017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居民健康卡发卡率将达100%。

第三张表“公益托底”保数量“技能成都”抓质量

仅2015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6.1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45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成都成为点燃创业激情的地方。仅2015年上半年,成都市参与创业培训大学生达2万人,实现创业3000人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

在成都,不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在岗需要提高的就业者,还是就业困难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家住成都市高新区和平社区的李国富小时眼睛被马蜂蜇过,右眼外有个肿瘤,视力不佳。一家人靠着微薄的房租收入生活,日子过得艰难。加入“和平社区就业托底服务队”,让他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现在我在社区守车棚。对我而言,这份工作并不只是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补助,更重要的是,它是用我的劳动换来的。这份公益性的托底工作,真是暖到心坎里。”李国富感慨万千。

从2011年起,成都市高新区开始探索困难家庭就业托底援助的有效形式,建立“双向承诺”机制,援助对象愿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服从管理和安排的,街道、社区利用公益性岗位或相关托底援助岗位进行无条件安置。此外,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对吸纳身体残疾、刑释解教等就业弱势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且不设置期限。据悉,自托底工作开展以来,高新区已经累计援助成功848人,区、街道财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

在增加就业率的同时,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也不能“掉链子”。

在成都,不管是失业还是刚毕业,都能在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各种技能的就业培训。2015年,培训方式更显“自主化”:劳动者可自主择校,自由申请培训学校及专业,培训合格并通过资格考试后,补贴金额将直接拨付给个人。

经济发展的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成都市政府每年安排约30万元的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师资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建设。“技能成都”路线图已绘好,2016年到2017年,成都市将开展市级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全市选择100家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预计到2020年,‘技能成都’战略全面完成,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将达225万人。”

第四张表

迈向“地铁城市”

2020年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将达530公里

2015年12月26日上午9时,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首发列车鸣笛,从非遗博览园站正式载客投入运营。这条成都开通的第三条骨干线成为成都地铁迈向线网运营的关键,不仅将进一步缓解成都市区的交通压力,也给不同角色的市民带来实惠。对于家住光华大道、每天赶往市中心上班的李旭光来说,4号线的开通意味着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吃上一顿晚餐,而对于从外省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就读的杨义君来说,这条串联多个景点、途经学校的线路可以带他领略更多的成都魅力。

交通紧系民生。地铁4号线的开通运营只是成都市民交通出行愈加方便快捷的小小缩影,也为“十二五”末的成都交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成投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获批立项;

启动建设成兰、成西、动车检修所等10个铁路项目,建成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等3条铁路对外大通道;

中心城区新增投放公交车7000辆,新开公交线路180条,建成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行免费社区巴士;

建成村组道路6688公里,安装公路路侧护栏1475公里,改造整治旧危桥152座,累计投资59亿元……

过去的五年,成都着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市民的生活在便捷出行中溢满点滴幸福。而放眼未来,成都交通还将带给市民更多的惊喜。“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大力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场站及交通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2300亿元以上。据了解,到2020年,成都将打造1、4、8小时快铁交通圈,建成“地铁城市”。其中,2020年实现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530公里,运营及在建线路里程达780公里以上。

第五张表

告别“老旧”

迎来天蓝水清地绿

2014年12月9日,成都全面启动“四改六治理”行动,开启了“北改”之后的最大民生工程,老旧院落改造则是“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的“重头戏”之一。截至2015年底,944个纳入全市全年改造目标的老旧院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部建立自治组织并完成硬件改造,并创新性地建立了物业管理和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机制,实现了“硬件+软件”的双提升。而在2016年,成都将把960个老旧院落列为改造范围,中心城区将完成1.6万户棚户区、550个老旧院落改造。

居住硬条件变好的同时,天蓝、水清、地绿的成都画卷也正徐徐展开。

2015年6月起,一张张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图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掀起刷屏狂欢,图中的蓝天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成都蓝。“成都蓝”频繁光顾的背后,是成都在大气雾霾治理上的重拳出击。从2014年起,成都每年投入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据悉,成都2015年PM10、PM2.5年均浓度相比较于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基准年的2013年下降了28%、34%,提前完成了“气十条”提出的到2017年的PM10、PM2.5改善目标。

除此之外,对于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成都持续发力。从2012年起,全面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采取末端治理、中水回用等综合措施,加强岷江、沱江流域污染治理,413条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此外,联合德阳深入实施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水污染治理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2015年,国控黄龙溪断面总磷浓度下降9.0%、氨氮浓度下降36.4%、化学需氧量下降10.8%。围绕水环境治理,成都将推出多项举措,力争到2020年,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岷江、沱江总磷排放总量比2015年减少20%。


现在,成都市民也有了越来越多可以洗肺的去处。近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新增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1931公里城市绿道。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7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增至38.1%。据了解,2016年成都将加快推进青龙湖水库等五库建设,继续实施六片森林建设,基本形成环城绿道主干线。建成中和等3个湿地公园,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万平方米。

教育、医疗、就业……在紧系民生的各大领域,成都温度透过一张张民生表清晰感触。2016年1月,成都市召开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更是将“惠民生持久战”列入“六场关键战役”中。放眼未来,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成都,将如何给市民传递更多温暖,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值得期待。 ( 来源:成都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