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医中药

遂宁中医传承的前世今生

点击数:1330│更新时间:2017-02-13 10:39:58│【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遂宁中医传承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明代李时珍之子李建中于明万历三年(1575)至万历十三年(1585)任四川省蓬溪县知县;其间,李时珍亦被明神宗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在李建中任蓬溪县知县期间,李时珍完成了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的修改和定稿工作。因为这段历史的缘由,又恰逢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颁布,近日,省中医药管理局与遂宁市政府签订《关于推进遂宁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并借助遂宁与《本草纲目》的历史渊源推动《本草文化》研究。那么,遂宁与《本草纲目》究竟有何渊源?遂宁将如何挖掘和发扬传统医学文化?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过去

  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及李时珍与遂宁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历代诸家本草》载:“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

  李时珍与遂宁蓬溪的渊源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这部“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深远,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这样一部药学巨著及李时珍本人却与遂宁有着一段历史渊源。

  《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历代诸家本草》载:“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据史料记载,李时珍之子李建中于明万历三年(1575)至万历十三年(1585)任四川省蓬溪县知县。在李建中任蓬溪知县期间,李时珍至蜀中蓬溪,完成了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的修改和定稿。明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本草纲目》撰成,李建中上表明神宗请封,李时珍即得到“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的荣誉称号。后来,李时珍的儿子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得到皇帝嘉奖,并命人将《本草纲目》刊印成书。

  蓬溪县两段关于李时珍传说

  李时珍敕封蓬溪知县,留下了很多传说,至今仍广为人知。

  如《药物与人》1995年第2期《李时珍开方戏官》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为编修《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离职前,接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席间,那新官求道:“素闻李公医道高明,可否为下官开帖滋补单方?”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大全的昏官,于是佯装允诺,取过文房四宝,开了一剂药: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二钱。写毕,李时珍扬长而去。第二天,那昏官将单方交予师爷去取药,师爷细细一看,忙说:“大人给他骂了!”方知这帖药方各味中药的第一个字合起来的谐音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连忙回来告诉县官,县官听完禀报,顿时气得七窍生烟。

  在蓬溪关于李时珍的另一个故事则更为传奇。

  据说,明万历四年,玉帝派两位神仙到人间访贫问苦。神仙变成两只洁白的大雁在人间天空穿行,不幸被雷电击中,双双跌入蓬溪县城小溪,被一老渔翁救起,赶紧送县城医治。时任蓬溪县令李建中是大医学家李时珍之子,在县城开设医馆,李时珍正游历在此编撰《本草纲目》,父子俩为大雁治伤。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大雁很快就康复了。此时,一外地传染病患者路过投宿,给蓬溪带来一场瘟疫。两位神仙大雁为感恩,到峨眉仙山采来千年灵芝,沉在蓬溪县城小溪中,并托梦给老渔翁:溪中有灵芝,可水到病除。乡亲们喝了小溪的水,病果然痊愈。后来,大雁决定留在蓬溪生活。从此,人们常见白色的大雁在小溪中游戏;后来,小溪中的白雁越来越多;再后来,人们把大雁带回家喂养,渐渐地就养成了现在的白鹅。为了纪念大雁的救命之恩,人们把县城小溪叫做“芝溪河”,把溪中的白鹅叫做“溪芝鹅”。

  当下

  近百年来,遂宁境内有文字记录的名医就包括补晓岚、唐德府、彭履祥、唐成德、李孔定、冉品珍等数十位,他们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遂宁中医药界名医辈出

  中医药乃国之瑰宝,而遂宁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从未缺位。近百年来,遂宁境内有文字记录的名医就包括补晓岚、唐德府、彭履祥、唐成德、李孔定、冉品珍等数十位,其中不乏全国中医药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他们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革”期间,蓬溪名医李孔定远离“文攻武卫”,寄情山水之间,埋头草药研究。拜草医为师,拜药农为友,尝百草,辨药性,画药样,做标本。他以草药验于临床,多有奇效。特别是对风湿、结核、肠炎、痢疾、肝炎、鼻衄、血崩、带下等病的治疗,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天地。历时4年,李孔定编印出版了文图并茂的集400多种草药的川中、川西北第一部《蓬溪县常用中草药手册》和《常见病中草药防治手册》。据统计,李孔定先后编写出版《温病三字经》《新编药性歌括》等8部医著,参编《中医奇证新编》《中医精化浅说》等15部医著,审定全国中医中专教材《古典医著》和《医中百误歌》等4部医著。

  “唐氏脾胃诊病技法和配方”由全国名老中医唐成德创于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出生于遂宁中医药世家的唐成德在行医中发现,遂宁乃至整个四川地区,因气候潮湿,寒湿郁结,脾胃病人非常多,加之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脾胃俱伤,麻疹霍乱流行。好学上进的唐成德潜心脾胃病治疗研究,进而创下“唐氏脾胃诊病技法和配方”,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这一技法和配方由其子、其孙传承下来,继续为遂宁人的健康造福。

  近年来,由于某些久坐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腰椎间盘疾病患者逐年增加。为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新的治疗路径,市卫计委主任、市中医院院长、全国知名针灸专家李道丕几年前便带领陶春潮、刘鹏等专家团队潜心钻研,在全国首创“李氏拔伸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科研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四川省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将向全省推广开展。

  星火相传的遂宁中医药

  为了弘扬祖国传统医药,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遂宁多次举行了名老中医的评选活动。李恒明、李道丕、徐俊业、喻永光等名老中医先后获此嘉誉。而这些名老中医也不负众望,担起了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任。

  今年已82岁高龄的全国名老中医李恒明至今坚持坐诊,而李老对中医药事业的执著及热爱打动了许多人。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李恒明亲自授徒。周智春便是她的传承人。

  “那个时候为了跟随李院长(李恒明)学习中医,每天都要写笔记,抄处方,学医古文、医案。李院长因为白天有很多的事,还要上门诊,经常晚上授课。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周智春回忆说。

  2012年,周智春作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亲自带出了汤凤池、李晓芳两名传承人。2016年,她个人被推荐为全国名老中医。

  如今,已退休5年的周智春依然坚持坐诊看病。同时,兼任遂宁中医药研究会会长的周智春近来不忘继续潜心钻研中医药,研发了用于冠心病的参芎活血口服液和治疗头痛的川白茶。

  数千年来,中医因为流派之争,很多处方是密而不传的秘方。但也有一些医者无私奉献,将自己的毕生积累奉献世人。譬如,射洪名老中医谌伦福几年前就曾出过《谌氏经验•论文集》一书,将他数十年总结的临床经验刊印成书。

  除此以外,以中医为代表的协会,也正在不断地扩大中医的影响力。譬如,糖尿病协会、颈腰椎病防治协会、高血压及心脑血管防治协会等。

  未来

  到“十三五”期末,遂宁中医药服务量达到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45%以上。遂宁市将争取纳入“中医药治未病”和“中医药养身保健机构准入”试点地区。

  遂宁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

  为了传承和发扬遂宁的中医药文化,早在2010年,遂宁便牵手成都中医药大学,以市校合作的方式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近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又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未来,遂宁中医药又将走向何方?又能为正在打造的“健康遂宁”增添怎样的动力?

  根据《备忘录》,遂宁将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整合资源,畅通互动机制,加快发展遂宁市中医药产业,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遂宁争取新创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建成二级乙等中医医院2家,建设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新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市卫计委中医科科长梁和平告诉记者,“到‘十三五’期末,中医药服务量达到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45%以上。遂宁市将争取纳入‘中医药治未病’和‘中医药养身保健机构准入’试点地区。”

  除此以外,遂宁还将通过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举办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扩大医保报销范围等方式深化中医医院综合改革。从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入手,推进遂宁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为促进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遂宁市将出台有利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省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扶持遂宁中医药产业提升发展,鼓励和支持遂宁中医药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参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与旅游、贸易等领域有机融合。作为省、市共建项目,“遂宁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将为我市医养结合探索新的路子。

  为保证《备忘录》内容的有效实施,省中医药管理局将对遂宁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培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治未病、重大疾病防治协作、中医药文化建设等项目给予支持。安排省内三级中医机构对口支援遂宁市中医机构,给予中医技术指导、师承、临床进修项目支持;支持建设名中医工作室、名中医诊断室,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而遂宁则将中医药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中医药发展纳入遂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中医药专项发展规划,逐步增加市、县(区)财政投入,增强中医药发展活力。

  (记者 陈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