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评科普

“检查依赖”成医疗危机 如何走出先检查再开药模式

点击数:2824│更新时间:2012-11-27 08:15:47│【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在医院里,患者或家属手举一大堆检验单,提着装有胸透、CT片的袋子奔走在各个楼层,一项挨一项排队等待检查的景象,我们熟悉且厌倦。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检验仪器的确帮助医生较早发现了很多看不见的病变,然而,一旦对仪器过度依赖,有些医生就会出现将听诊器束之高阁,问诊不到三句半就埋头开检验单,甚至看病只靠仪器说话的状况。如此一来,病人变成了被各种化验单、检验报告堆砌而成的电子病人,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看病贵问题越来越明显;同时,医生也会疏于思考,有碍医术水平的提高。在开每一张检验单前,医生是否首先应当自问:这些检查真的需要吗?如何走出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的诊疗模式?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38岁的冯楠手中提着装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袋子,站在偌大的门诊大厅里,一脸的茫然和疲惫。失眠已经困扰她整整两年了。连续几天的彻夜不眠,让她白天头昏脑涨,有时还会呕吐。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她终于挂上了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可是医生没问几句就给她开了一张核磁共振检验单,告诉她先排除一下脑部有没有问题,看了结果再说。提到总想吐的症状,医生说:最好去消化内科做个检查。其实,这两年间,她辗转了好几家医院、至少看了三四个科室,CT、颈部彩超、核磁共振做了个遍,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刚才看了我的检查结果,又说各方面正常,就开始叫下一个病人。可我确实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这叫正常吗?冯楠告诉记者,至今没有一个医生为她做出全面明确的诊断,他们好像只关心我的检查结果,并不关心我的痛苦。难道一定要我脑部长了什么东西,才能为我治疗?

      的确,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就像能扫描人体的透视镜,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是,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有这样一个经典病例:一个便血的病人经过多种仪器检查,都未得出诊断结论,病历最后被送到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手中,这位专家看完病历再仔细问完病史,采用了最简便易行的直肠指检法,便得出初步结论:直肠癌。

       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几乎是现在一成不变的诊疗模式。不但医生习惯于此,病人也觉得这是正常程序。很多检查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各个检查室门口都排着如长龙一样的队伍,从此不难看出,去医院就得做检查,已经成了看病的家常便饭。今年68岁的张奶奶告诉记者:我和老伴每年都要复查一次脑部CT,看看血栓有没有复发,医生不开检查单,我们就不放心。”“可是,做CT对身体也有伤害,您知道吗?”“啊?这个不知道,医生也没说过。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检查一下放心是很多医生开检验单的理由。殊不知,过度依赖检查设备,不但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对病人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悲剧发生。据河南《东方今报》报道,2010115,河南南阳市40岁男子孟德营感觉胸闷、胸疼,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赶到医院就诊,医生开了验血、彩超等几张检查单,说检查后再说。不幸的是,他最终猝死在彩超室门口。

    过度检查是医学界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CTB超随手就开,望、触、叩、听似乎成了传说,和患者沟通得越来越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钢这样对《生命时报》记者说。

       对于这种变化,很多医生都深有感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曾表示,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问留给精密仪器。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无锡市第二医院院长易利华则认为,有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只相信机器检查的数据,却不听病人主诉。香港著名外科医生钟尚志也在其著作《刀下留人》中,回忆起学医时每天反复练习诊断程序的时光。当时,那些严格缜密的诊断步骤熟记于心;现在,他的听诊器却和其他医生一样束之高阁。他不禁反思,作为医生的自己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不仅中国如此,全球医学界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美国医学界就曾经发出过呼声,称过度检验和医疗,是美国医学最严重的危机。2010310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指出在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美国人中,有1/5非必须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中,确实有近2/3“未发现明显异常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很多检查成本高且创伤大,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胡大一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甚至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那么,为什么医生会越来越依赖检验仪器,以至于造成过度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邱明才教授分析:首先,有些年轻医生急功近利,又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度追逐利益,这也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很多医院盲目展开医疗设备竞赛,贷款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有数据显示,2000—2009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近6倍。2010年,该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仅北京一个城市CT设备的拥有量就比全英国都要多。为了尽快收回成本,有些医院将科室和医生的奖金直接与开出的检查单挂钩,所以出现了不少滥开检查单的现象。此外,目前对医院院长的考核,也多以每年的收入为指标,导致各医院院长以收入为相互攀比的标准。这种不正确的评价体系促使医院都在搞创收,多做检查就不足为奇。

       其次,客观上来说,大型医院的病人太多,医生没有时间仔细问诊。不少医生半天出诊就要看六七十个病人,也确实顾不上详细地听诊、触诊等。第三,有些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断技能不足,所以只能靠设备帮忙。另外,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也助长了检查设备的滥用。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时,法律上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医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为了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一些医生抱着宁可多做也不漏做的态度让病人做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有力证据。还有的医生越来越把医学当成是生物技术学科,存在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的观念,由此对仪器产生崇拜。当然,有些患者也存在对先进仪器盲目崇拜、主动要求医生做不必要检查的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医生依赖先进仪器的因素。

    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是当务之急

      高科技的检验仪器是现代医疗的巨大进步,很多疾病通过检验结果得以确诊,不少关键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所以,有些检查是必须要做的。胡大一曾表示,过度治疗有时很难避免,因为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我们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为此,一些医生难免使用不需要的技术。有的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检查的网撒得大一些,力图捞到疾病这条鱼。

      如此看来,如何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是当务之急。胡大一认为,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有这五步: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同病人沟通;第二,物理诊断,即望、触、叩、听;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他说: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

       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可以通过化验单的阳性率看出来。邱明才告诉记者,好的医生应当尽量做到一查一个准。据了解,卫生部门对一个医院的检查项目进行督查,以CT检查为例,阳性率必须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该医院的全体医生在某一时段开出100CT检查单中,必须有60个以上的患者是阳性(检查结果显示确实存在问题),否则就有过度检查的嫌疑。

      这就要求医生在开检查单前,仔细考虑病人做这样的检查是否有必要,这个时候,医德很重要。邱明才说,医生一定要在开检查单前,把情况详细地告知病人,让病人享有知情权。此外,对医生进行工资改革也十分必要,适当提高医生收入,可避免为了个人效益而过度检查。

      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介绍,欧美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比较完善,病人看病由保险公司埋单,因此他们要审核每个医生所开的检查单和处方,如果不合理,保险公司不会把钱付给医院。日本同样存在这样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当他们发现某个医生开出的医疗费用过高时,就会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这个医生会被终身禁止行医。目前我国医保制度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首席专家李佛保曾提醒年轻医生,在治病中,安慰学要占到40%的比例。每天查房时,他先问病人昨晚睡得好不好,哪里痛?在他看来,现代医学看似高级,其实并不如大家想得那么好、那么准确。拍片子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PET-CT见人不见心。可是触诊——医生与病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能为人心带来温暖。所以,望触叩听永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被替代。(来自: 生命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