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率先实施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试点
点击数:1727│更新时间:2013-01-18 08:20:54│【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2012年9月1日,营山县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在医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让利群众520万元,惠及受益群众3.4万人次,初步显现了惠民利民效果。
建立破除以药补医运行机制,确保取消药品加成顺利推进
取消药品加成是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涉及多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广、情况复杂,改革难度大。为此,营山县医改办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取消药品加成工作。随后县医改办深入公立医院和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调研,认真分析现状,找准薄弱缓解,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营山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取消药品加成的工作原则、主要任务、方法和步骤等;县医改办又组织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召开座谈会,深入分析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面临的形势,坚定了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医改的信心和决心,凝聚了取消药品加成的力量。同时县医改办不遗余力的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2012年9月1日,营山县辖区内县级公立医院顺利取消药品加成,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步入深水区。
建立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破解取消药品加成制约瓶颈
根据市政府精神,营山县取消药品加成合理损失的80%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予以补偿,20%通过增加政府投入予以补偿。因此,政府补助部分如何补,补多少,就是关键。为此,营山县医改办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2011年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额为基数,测算出2012年9月到12月,实行零差率销售的政府补助金额,为此,县财政专门安排了300万元进行补助,确保公立医院利益不受损失。与此同时,县政府积极落实办医主体责任,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公共卫生服务等予以保障。对中医、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公立医院因基本建设等形成的历史债务建立多方参与的多渠道化解机制,确保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
建立人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取消药品加成,斩断了医生灰色收入,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等问题,营山县医改办双管齐下,同步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予以解决。在编制总额内,加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选拔任用方式,实行院科两级聘用制度,即院领导聘任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聘任科室工作人员,适当扩大中层管理人员对本科室人员的选择权。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了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的发放按照量化考核、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向技术骨干、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倾斜,向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取消了开单提成、按医疗服务金额提成和下达经济任务指标等做法,建立了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医德医风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全额财政供养后,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70%作为岗位工资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将医院财务收支相抵后盈余部分的30%纳入绩效工资范畴,确保医务人员的待遇稳中有升。
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试点工作承载着政府和群众寄予的厚望,作为全市率先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试点县,营山县在公立医院改革,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费用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了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赢的良好局面。
回归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数据显示,我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以来,医院运行态势良好。门诊 人次同比增加13.6%,门诊均次费用同比下降了9.6%,出院人数同比减少6.85%,出院均次费用同比下降1.56%,门诊药品收入同比减少16.32%,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加5.7%,门诊药品比例同比下降9.33%;住院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9%,住院药品比例同比下降4.58%,业务总收入同比增加2.13%,药品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同比下降7.97%,呈现了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同时下降的可喜现象。
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前后职工月平均工资分别为3015元和3802元,提高了26%,骨干医生每月最高工资可达1万元,一般医生每月最低工资也不低于3000元,既体现了骨干人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也保证上其他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失,有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我县取消药品加成,切断了医务人员与药品销售的利益链条,用药得到了规范,达到了控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目的,群众切身感受明显,使取消药品加成不仅成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公立医院与患者重建信任的磐石。同时,由于医生不再开大处方、不再滥检查,诊疗行为科学合理,胸襟坦荡,在患者中挺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任和广泛赞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