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的马尔康,已经有了些许凉意,9月18日,经过一天大巴颠簸的附属医院扶贫队伍再次出发,车朝着壤塘,前往本次扶贫终点站--壤塘县尕多乡,沿着成那线、桑珠路,一路蜿蜒而上。壤塘平均海拔3000余米,一路海拔逐步升高,植被逐步减少。在山路中盘旋,车内同行队员渐渐有了高原反应。
扶贫第一站来到了上寨养老院,18岁的尕尔穷是上寨养老院的一名社工,而一年前的她是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经过一年的学习,她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社工,看到扶贫队伍的到来,她十分感动,从17年到18年、成都到壤塘,1年的时间,500多公里的距离见证了她的成长。从藏区走出去再回来,知识的增长、思想的转变,这个18岁的藏族小姑娘是藏区教育扶智的缩影,少年强则藏区强,通过教育扶智,越来越多像尕尔穷这样的藏族年轻人正在走出去,他们到外面的世界中接受新技术、新思维,然后回到藏区,担任医生、护士、社工,他们知道藏区最需要什么,更肩负着让藏区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责任。
风湿、关节疼痛、高血压、、、这些高原常见病,让扶贫义诊小组早有准备,经过前期的考察、咨询,此次医疗扶贫小组带上了相关药品,一一分发给前来义诊的藏民,“你的腿痛是时候吃这个药、、、、”首次参与精准扶贫的护士邹金芝在藏语翻译员的帮助下给藏民细心的解释。
义诊之后,扶贫小组马不停蹄的尕多乡小学,召开驻藏医生座谈会、发放“人文医德 对口助学”奖学金、、、,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党总支书记姚永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藏区小朋友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小朋友们要努力学习,并向20名优秀藏族小学生发放奖学金。当扶贫小组将要离开学校之时,一名藏族妇女走了上来,她向扶贫小组询问到自己的孩子能否到成都学医,扶贫小组细心的向她解读相关政策,并鼓励她让孩子多多学习,初中毕业之后,可以考到成都。面对扶贫小组的热心解答,这名藏族妈妈感动不已,不停的说着“卡卓(谢谢),扎西”,在她明亮的眼里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而一旁附属医院常驻尕多乡的工作人员李吉波则惊讶不已,原来藏区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送去寺庙,从家长到孩子都没有上学的意识,到藏民家、寺庙里做思想动员工作是李老师扶贫工作的日常,也是重中之重,看到有家长主动询问,他除了感动更多是欣慰。
中草药种植基地考察、手工作坊查看、村医活动室检查、、,满满的行程让扶贫小组看到了尕多乡的变化。从土豆、玉米到中草药,从零收入到编制彩带增收,从寺庙到学校,从单一的中草药到中西医药相结合、、。“输血”到“造血”的改变离不开扶贫工作者的努力,附属医院对口支援藏区工作的开展通过医疗扶贫、产业引领、智力援助、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着力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短短的三天扶贫行程,让三年后再次参与医疗扶贫的外科副主任医师严伟感受颇深,蓝天白云下的尕多乡,与三年前相比,差距甚大,这个大渡河上游穿过的地方,是他心中割舍不掉的牵挂。高原再高,也要印下情系藏区的深深脚印,在这片高天厚土上,锤炼了心系群众的扶贫工作者,像高原上挺拔的大树,经历了风霜雨雪,正散发着昂扬向上的张力和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