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和焦点访谈栏目以“医改新观察 家庭医生来了”为题,对全国新医改先行试点地区成都、深圳、合肥等地的做法进行了报道。温江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和温江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将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引入家庭医生团队,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服务实践新模式,成了新闻观察聚焦的民生工程亮点。
温江区人民医院田景伦副院长向央视记者介绍到,“基层的医生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或者是他们服务能力达不到的地方,可以通过后台得到我们上级专家的 指导,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温江区医联体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卫计部门统筹领导下,贯彻国家医改新政策,探索出一条由省人民医院做技术后盾,温江区人民医院为中间服务与枢纽,乡镇卫生院为对接入户的三级联动的医疗联合体,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在机制框架下,深入到了每一个家庭医生签约户的人头上,使更多社区居民有了医改惠民的新体验。央视记者采访到温江区柳城街道的秦大爷,两年前因为心脏病做过支架,最近出现头晕耳鸣,社区医生刘秀珍有些拿不准病因,于是把秦大爷转到温江区人民医院治疗。被上转到区医院的秦大爷不用挂号,由导医人员直接引到门诊楼上相应的诊室进行专科专治。当天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刘明江正好在温江区人民医院坐诊,刘教授亲自为秦大爷看病,诊断为动脉硬化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看了病的秦大爷,在接受采访的镜头前表示,“大夫现在一联通过后,上下级得到沟通,病人我们就满意了,有啥事情都能够及时解决。”
焦点访谈的主持人说,像秦大爷这样不用挂号就到上级医院治疗,甚至能够得到专家的诊断,得益于家庭医生的转诊制度,家庭医生拥有部分大医院的专家号,可以帮助居民预约挂号、预留床位,二级以上医院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
今年是省人民医院对温江区人民医院实施深度托管的开局之年,省医院邓绍平院长在托管签约仪式上就曾表示,“新的五年托管期中,省医院每年将派遣50名以上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常驻、特邀、门诊、查房、会诊等方式持续对区人民医院人员进行‘传、帮、带’,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使双方设施、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在省医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省医院、温江区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了三方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开启了我区纵向性区域全覆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从省医院下派到温江担任区人民医院院长的刘军,在2016年之初带队医院管理团队深入区属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走访调研时,就把落实新医改及分级诊疗政策等问题,当作了重点调研课题。刘军与各乡镇卫生院领导交流表示,区医院是区级龙头医院,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百姓医疗需求,让百姓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之后,在区医院开展延伸医疗服务与帮扶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会议上,刘军院长又对相关部门和定点专家提出了要求,“每一位专家,在每个定点的乡镇卫生院都要介入他们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给他们做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任何医疗服务举措最终都要落实在群众的满意度上。”刘晋川、林桂君、蔺耀等一批高级职称的专家,先后与各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工作对接,参与家庭医生服务并担起医学指导和质量把关的责任,同时发挥其衔接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桥梁作用,丰富了医联体三方合作的内涵,为社区及乡镇居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便利和质量保证。
“人民有需要,缺口还不少;观念先改变,待遇要提高;难点在基层,机制很重要。”为了完善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惠民实效,我区卫计部门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支撑平台,以数据共享、个性到人、健康有痕的更宽服务融合度,践行“关心生命,护航健康”的诺言和使命。正如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最后总结所说,“这是在各地积极试点的有益启示,只要以人为中心,把问题当成导向,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努力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政策,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就会有更多的家庭医生服务在社区和基层,人民群众就会体验到更多的医改获得感。”(温江区人民医院宣传科凌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