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药产业

2011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发布

点击数:2023│更新时间:2012-07-20 10:52:27│【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SFD 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方所) 18日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华北制药、步长制药、同仁堂、天津医药位列百强榜前十位。

    南方所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制药工业百强的整体规模继续提升,合计销售收入为5524 .16亿元,同比增长27.01%,增幅较2010年同期(28.20%)降低了1.19个百分点。

    华润医药集团位居榜首

    制药业百强中,企业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1家,50亿至100亿元的企业23家,20亿至50亿元的企业51家,企业规模在20亿元以下的有15家。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百强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规模在20至50亿元和5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企业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三家和两家。华润医药集团首次以集团名义出现在榜首。

    2011年华润集团重组北药集团后,围绕打造商业流通平台、中药平台、大输液平台,大力推进内部业务整合,造就了大集团的格局。

    SFD 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指出“类似华润医药这样大型医药集团的雏形已形成,过百亿的医药集团数量较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而且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她说,2011年制药百强榜前50强各区间段占百强整体和全国制药工业的比重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前5强企业在百强企业的集中度提升了1.13个百分点,达到19.20%;在制药工业整体的集中度提升了0.63个百分点,达到8.48%。

    首次披露创新药企排名

    除了制药工业百强榜外,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还首次公布了十大中国最具创新力药企。恒瑞、先声、天士力排名前三位。

    陶剑虹认为,创新型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首先是先锋型的原创药企,例如成功在2011年申报1.1类新药的先声药业和恒瑞制药;第二是具有高效学习力的中坚力量,例如目前丽珠制药在单抗领域,海正药业与华海药业在特色原料药领域的积极布局;第三是集成式创新,百强中不少中药企业都表现突出,例如武汉健民在儿科药领域加大新剂型新品种的开发,还有贵州百灵在民族药领域的发力。

    恒瑞医药被誉为“目前A股上市公司研发新药最多的公司”,尽管作风低调,但公司2011年年报仍挡不住其研发锋芒:一类新药艾瑞昔布已获批上市,申报SH R 1258等临床项目6个、非布司他片等生产项目,创新药阿帕替尼完成肺癌Ⅲ期临床研究;伊立替康注射液获准美国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悉,先声药业在2010年2012年间,共有八个一类创新药进入和即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中国4000多家制药公司中第一家取得如此进展的企业;2011年,先声治疗脑卒中的创新药在澳大利亚完成一期临床,这也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注射剂在西方国家开展临床研究。先声药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先声药业将持续加大新药研发投入,投入比例逐步提升到销售收入的10%,同时继续走“自主研发和与国际知名研发平台合作联合开发”并举的研发模式。研发创新的方向仍将集中于具有高发病率或高死亡率且具有更有效药物需求的疾病治疗领域,因此研发领域也将继续聚焦于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抗炎镇痛等疾病治疗领域。

    资本化运作步伐加快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对2011年度制药工业百强结构分析指出,2011年度医药企业资本化运作步伐加快。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产业资本的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上市公司之列。2011年,新上市的医药企业有23家,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板7家,创业板16家。在2011年制药百强榜的上榜企业中,拥有70家上市公司(含境外上市,下同),被上市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下属子公司有929家。

    但是,百强榜显示企业资金利用度有所降低。2011年,制药百强企业整体的应收账款周转周期为54 .8天,比同期全国制药工业平均水平(40.4天)延长了14.4天,与2010年相比,2011年百强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周期则延长了10 .1天。百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资金规模优势,不存在资金紧张或短缺的困境,但如何能更好地缩短货款回笼周期,实现有效的经营行为,提高资金的利用度则是企业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此外,百强榜还有一大特点是国企成弱势群体。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中以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型企业为主,两类企业金额合计占百强整体金额的80.71%,比2010年水平增长了3.42个百分点。2011年,有14家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子公司进入制药百强榜,其中有11家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设立的制药子公司。

    陶剑虹指出,未来国内制药企业应该更加关注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有新的机遇。据介绍,未来的用药结构将大致呈现几个方面的特性:一是专科化,随着医保水平的提升,一老一小人群的用药需求会明显增加,需要开发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适宜剂型或规格;二是复合化,例如现有药物的新复方,减少患者用药的频度,还有预防多种疾病的多联疫苗、具有预防与治疗效果治疗性疫苗的出现;三是合理化,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的滥用将会明显减少,靶向治疗技术的使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经济学指导处方分析、临床药学监护更加受到重视;四是防御化,对慢病的预防将受到高度重视,一些预防性、保健性的自我药疗会得到发展;五是阶梯化,治疗的临床路径更加清晰,慢病的治疗中,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将会有明晰的阶梯化用药指南;六是个性化,生命科学促进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实现个性化的治疗解决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