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进分级诊疗政策背景下,在成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俨然成为一家明星医院,该院不仅全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更是于今年7月正式成立并启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联体”建设,逐渐形成了以蒲江县医院为枢纽的乡镇(社区)、县、市三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闭合环”。
作为城市大型三甲医院,市三医院用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快速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蒲江由此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医疗新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市三医院近年来的跨区域帮扶,让眉山市的一家县级医疗机构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让原来流失到成都等地的患者实现就诊的回归。
这家医院,就是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
蹲点帮扶 3年
派出7批次29名专家
彭山区是眉山市的北大门,距离成都仅60公里,发达的交通在使该区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的同时,也为群众的看病就医提供了极大方便,遇到稍微复杂的疾病,人们马上想到:去成都!该区一度因此病人流失严重。然而那已经是过去。最新资料显示,近3年来,彭山区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逐年大幅增长,而外出就诊患者大幅下降。“这一巨大变化,始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帮扶。”该院业务院长谢莉萍说。
彭山区人民医院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最早是在2010年,但刚建立不久便因为更换对口支援医院而中断,在该区的强烈要求下,2013年,对口支援关系重新建立。从那时起,市三医院采用驻点帮扶和定期帮扶并举的方式,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团队进驻彭山区人民医院开展技术指导。谢莉萍说:“他们长期蹲点,先后派出7批次29名专家,对我院的肾脏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儿科、眼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普外、骨科、药剂科等科室进行医疗帮扶,光业务培训就达到了3900人次,使我院的诊疗水平大幅度提高。”
除了市三医院的专家走下去帮扶,彭山区人民医院还将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送到市三医院免费进修学习,截至目前,市三医院已经接收彭山区人民医院35名进修人员,帮助他们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谢莉萍副院长说,市三医院的专家团队还着力帮助该区打造专科建设,在填补该区技术空白的同时,让患者从此不再走出区域便能享受良好治疗。
消化内科
先进技术填补彭山空白
谢莉萍所说的“填补技术空白”,更多体现在该院消化内科的发展上。
胃肠道疾病是个普发疾病,患者数量众多,特别是内镜技术、胃肠息肉切除、内镜下止血等等,如果这些技术无法开展,患者不得不选择到中心城区大医院。市三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奚卫东记得非常清楚,当他被派往彭山区人民医院从事帮扶工作时,“他们的消化内科只能做简单的胃镜检查,而且只有一个医生能做。”他说,如果要学会一套先进的技术,不是走下去教就可以的,还需要医生护士见识大量的病人,显然,在彭山,该区的消化内科医生没有这个条件。
于是,奚卫东在彭山区人民医院指导的同时,该院选派消化内科医生、护士到市三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里病人很多,可以见识到各种情况的病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处理,专家们教得仔细,彭山区来的医生护士也学得仔细。经过严格的训练,彭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奚卫东的指导下,顺利开展了内镜下介入手术、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内镜下注射止血术以及胃肠粘膜切除术和早期胃癌的筛查等等技术。
让奚卫东感到欣慰的是,彭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具有谦虚好学和敬业的精神和态度,“如果处理不下来的,他们马上打电话联系,请求我们协助处理,而在平时,一有空他们就打电话给我,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进行技术提升。”
原来选择离开的患者,就这样回到区医院,“患者们知道,区医院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治疗是安全的、放心的。”奚卫东说,就在上个月,彭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查出一名患者的早期直肠癌,帮助他成功做了内镜下切除手术,“在以前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现在完全掌握了,对该区患者来说,不用再舍近求远寻求治疗了。”
从今年6月开始,奚卫东成为长期驻点彭山区人民医院的专家,无疑,他的驻扎,再次让彭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升级。他说,如果能看到基层群众在当地就实现疾病的治疗,“为此付出过努力的我们也感到骄傲,病人的合理流动也将让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
血液净化室
帮扶专家亲自设计
在彭山区人民医院,通过市三医院的帮扶,呈突飞猛进状发展的不仅仅是消化内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血液净化室的重新启用。
彭山区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谢莉萍说,该院2011年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在此之前,医院就有个血液净化室(血透室),那时仅有2台血透机,病人也很少。尽管如此,因为老医院条件限制,血透室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因而被停止使用。“县域内的血透患者只能到外面去做治疗,一般血透病人一周要做2—3次血透,反复跑成都或者眉山,这对他们来说不仅辛苦,而且要额外花费大量的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
搬迁到新址后,为了方便县域内的血透患者,彭山区人民医院决定重新设计重建血液净化室。没有经验的他们寻求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帮助。谢莉萍说,血液净化室要求是很高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派血透室主任刘曼丽全面负责这件事,血透室的平面设计也由她来完成。”为此,刘曼丽反复奔走于彭山和成都两地,用最快的时间,帮助他们打造出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全新血透室,并于2013年启用接待患者。
血透室建成启用后,那些奔走于外地的患者迅速回流,最初的5台血透机不够用了,彭山区人民医院为满足病人需求,不断增加血透机数量,如今,该院血透机已经增加到24台,病人则由最初的3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120余人。
帮助建设血透室,仅仅是市三医院帮扶中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他们持续不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彭山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因而实现了从血透、血灌、血虑、24小时连续床旁透析,到临时性、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极大方便了该区广大肾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不但免除了肾病患者外出奔波的旅途劳顿,而且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副院长谢莉萍说:“血液净化室接待的患者,如今除了彭山区域外,还有来自周边县的患者,辐射能力大大提升了。”她说,不论是消化内科的诸多技术还是血液净化室的启用,这些新技术的开展填补了该院的空白,拓展了业务范围,带动了医院的发展,并提升了该院的整体治疗能力。
来自彭山区人民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市三医院的帮扶下,该院各项医疗指标逐年增长,2012年门诊人次为251649人次,2014年为311286人次,同比增长23.7%;2012年住院人次17339人次,2014年为20629人次,同比增长19%;2012年手术台次为3136人次,2014年手术台次4469人次,同比增长42.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对口支援带来的社会效益。我院作为受援医院和受益者,深切地感受到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给我院带来的可喜变化。”彭山区人民医院院长周平说。
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赵聪则说,对彭山区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是按照国家“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进行的,“基层水平的逐渐提高,首诊在基层才能得以实现,作为城市大型三甲医院,我们在医改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和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帮助政府强基层,我们的公益性由此得到彰显。”(成都日报)